共创宁静小区:你我共筑耳边宁静

重庆创建宁静小区的情况,引出宁静小区的概念以及国家对于宁静小区建设的规划目标。同时指出小区噪声污染现状以及危害,分析噪声污染防治难的原因。并列举多地打造宁静小区的成功范例,强调守护宁静需要多方协同,也需要居民从自身做起,最终构建社会共治格局来实现理想居住环境。

唐姝

在社区里,汽车鸣笛的声音渐渐稀疏,广场舞的声响也愈发微弱,邻里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和睦融洽。据《工人日报》近期报道,借助硬件改造、智慧监测以及多方联动机制,重庆打造出了600多个宁静小区,让居民能够惬意地“静”享生活。

那什么是宁静小区呢?从字面意义理解,宁静小区就是通过对噪声污染加以控制,从而为居民营造安静居住环境的小区。在2024年10月的时候,生态环境部起草了《关于推进宁静小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打算打造出一批能够“消除杂音、睡得安心”的宁静小区,在社会生活噪声的源头防控以及社会共治方面加大力度。预计到2027年,各地的宁静小区建设评价管理体系基本健全完善;到2035年,宁静小区将成为居住小区的普遍标准。截至目前,全国已经成功建设了2132个宁静小区。

小区本应是人们在城市中的温馨家园,可实际上却常常难以安宁。大街上机车呼啸而过发出的轰鸣声,窗外劲舞团那充满动感的配乐声,还有楼上装修时叮叮当当的敲打声……这些无处不在的噪音不断刺激着居民的神经。有数据表明,在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投诉举报管理平台所接到的投诉举报中,噪声扰民问题占比达到了61.3%,在各类环境污染要素中位居首位。而噪声污染的危害仅仅次于空气污染,这个“隐形杀手”,不但会损害居民的身体健康,而且容易引发矛盾纠纷,直接对人居环境质量产生影响。

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城市的喧嚣,不过,城市的活力与居住的安宁并非只能二选一。让汽笛声和蝉鸣声能够和谐共处,让万家灯火既能蕴含奋斗的激情又能承载休憩的温情,这是现代城市治理的必然要求。

长期以来,噪声污染防治在民生领域一直是个“老大难”的问题,这背后存在诸多原因。一方面,噪声监测网络还不够完善,难以对噪声环境实现全方位的监管,日常监管的线索大多依赖群众的投诉;另一方面,噪声污染防治工作及其要求的宣传不到位,公众的意识也比较欠缺。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噪声污染防治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亟待弥补,迫切需要多方齐心协力,构建更加完善、科学的综合治理机制。

当前,已经有不少地区率先垂范,为打造“宁静小区”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范例。比如在上海市的三星级“宁静小区”,公用设施设备都远离居民区,并且房屋采用双层隔声玻璃,从源头上减少噪音的产生。杭州的宁静小区则运用了噪声自动监控系统,这个系统能够精准分类预警,灵敏抓拍取证,从而解决噪声溯源的难题。还有天津为了保持“宁静小区”的水准,对已经获得称号的小区每两年进行一次复测,对于管理不善、无法达到考核标准的小区,取消其“安静居住小区”资格。

科学治理就如同精密的齿轮,需要社会共识作为润滑剂,这样才能顺畅运转。守护耳边的宁静,不仅仅是城市管理者需要解决的问题,也需要我们每个人从自身做起,共同给噪音按下“停止键”。例如,重庆在制定宁静小区创建指标及评分细则的时候,重视小区制度和居民公约的建设,倡导大家共同遵守管理规定,提高居民的知晓度和参与度。这种共建共治的模式,不但能够有效地协商和解决噪声问题,还能兼顾多方的诉求,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想要在城市化进程中实现“诗意地栖居”,就必须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社会共治格局。我们期待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样的居住理想,能够通过现代智慧变为现实的美好图景。

文章总结了宁静小区建设的现状、意义以及面临的问题。阐述了噪声污染的危害和防治噪声污染的难点。通过列举多地的成功经验,强调了多方协同和居民参与对于构建宁静居住环境的重要性,倡导构建社会共治格局来实现理想居住环境。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0764.html

(0)
Daniel AdelaDaniel Adela
上一篇 2025年3月7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7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