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医院宝山院区一场由多个科室协作完成的泌尿外科高难度手术。介绍了患者的病情状况、手术的复杂性以及多学科协作的具体过程和手术成功后的患者恢复情况等。
近日,华山医院宝山院区成功开展了一场泌尿外科的高难度手术。泌尿外科、血管外科、肝胆外科、麻醉科、手术室等多个科室的团队齐心协力,经过6个小时的努力,为一位81岁的高龄患者实施了“左肾癌根治 下腔静脉癌栓取出术”。这位患者左侧伴有巨大肾癌伴下腔静脉癌栓(Mayo II级 - III级)。
患者的病情相当复杂,就像一颗随时可能引爆的“重磅炸弹”。这位化名金爷爷的患者,因为“左腰部不适”已经持续了两个月,才来到泌尿外科丁冠雄副主任医师的门诊。经过影像学检查发现,他左肾上有一个极大的占位,大小约7.9cm×6.9cm,差不多有一个苹果那么大。更为严重的是,肾脏肿瘤持续生长,癌细胞顺着肾静脉主干向上蔓延,穿过肝脏核心血管区,最后在下腔静脉(人体最粗的静脉)内形成了一条手掌长度的癌栓带,被诊断为“左肾癌伴下腔静脉癌栓(Mayo II级 - III级)”。
丁冠雄介绍说:“这就如同体内藏着一颗‘8公分引线的重磅炸弹’。患者的癌栓介于II - III级,就像在‘6层楼房的3楼 - 5楼之间悬吊’,目前已经造成下腔静脉回流不畅,影响正常血液循环。要是癌栓块脱落,就会像泥石流冲向心肺,引发致命的肺栓塞。而且随着时间推移,癌栓还会不断向上生长,甚至逼近心脏入口,手术的难度和风险会成倍增加。”对于医生来说,这就意味着要同时切除病肾,还要精准地剥离血管内错综复杂的癌栓,就像在布满血管的“生命高架桥”上拆除炸弹一样。
在泌尿外科姜昊文主任的统筹下,科室召集方祖军主任医师、徐可主任医师、冯陈陈副主任医师等进行疑难病例讨论和术前全面评估,大家一致决定启动多学科协作机制。泌尿外科负责评估肿瘤情况和手术切除范围;血管外科进行术前关键动脉介入栓塞,以降低术中风险;肝胆外科评估下腔静脉癌栓的范围,制定肝脏血流阻断策略;麻醉科针对可能出现的血流动力学波动制定个体化麻醉方案。经过充分讨论,最终确定了“左肾癌根治 下腔静脉癌栓取出术”的手术方案,并且制定了详细流程和应急预案。
手术过程犹如一场精准的多学科“河道清淤”作战。在无影灯下,这场关乎生命的跨学科协作手术有序进行,整个手术分为四个关键阶段。
首先,血管外科何勍副主任医师先上场,精准定位肿瘤的“命脉血管”——左肾动脉,然后迅速进行栓塞。这样做能够在正式手术操作前减少供血,让手术视野更清晰,还能促使肿瘤和癌栓部分坏死以减轻负荷,降低操作难度。
接着,丁冠雄副主任医师接力手术。随着腹腔被打开,可以看到肿瘤已经占据了整个左肾中上极,并且与脾脏、胰腺尾部、腰大肌等紧密粘连,肿瘤滋养血管密密麻麻地缠绕其中。面对这个被“肿瘤火药”填满的“左肾炸弹”,泌尿外科仅用一个半小时就把左肾从器官丛林中完整地“剥”了出来,还找到了“炸弹引线”——左肾动静脉,提前在两侧进行阻断,以便应对突发情况。
之后,贾户亮主任医师、丁冠雄副主任医师接力进行下腔静脉取栓。这一步在手术中非常关键,因为这需要临时阻断肝脏血流出入,既要保证阻断充分防止栓子脱落,又要控制阻断时间,避免肝脏出现缺血性损伤。团队熟练地切开下腔静脉前壁,完整地取出癌栓,不留残余,然后迅速缝合下腔静脉,恢复血流,整个过程不超过15分钟,展现出高超的技巧和强大的心理素质。在整个手术过程中,麻醉科林小凤主治医师和陆天宇医师密切监测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时调整麻醉深度和血管活性药物,为手术安全进行保驾护航。最后,泌尿外科团队将左肾连同残余的左肾静脉癌栓一起取出,手术圆满成功。
患者被转入重症监护室进行密切观察,重症医学科团队针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出血、栓塞、肾功能衰竭等,制定了详细的监测和干预方案。术后第一天,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各项指标都在正常范围内。术后第三天,患者转回泌尿外科普通病房。多学科团队秉持ERAS加速康复理念,积极进行术后护理,指导患者开放饮食、下地活动。查房时患者恢复顺利,预计本周就可以出院。
当多个学科在同台手术中完成参数耦合时,这场手术的本质就从单纯的技术叠加提升到了多学科的同频共振,进一步扩展了诊疗的维度和深度。面对复杂棘手的医学难题,在每个决策节点上,医疗团队始终凝聚着华山医院跨学科协同的智慧和力量。
本文总结了华山医院宝山院区多学科协作完成高难度泌尿外科手术的事件。从患者复杂的病情状况入手,详细阐述了多学科如何分工协作应对手术中的挑战,包括手术的各个关键阶段以及术后患者的恢复情况,展现了多学科协作在高难度医疗手术中的重要意义。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0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