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街道义和社区开展的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建设宜居小区为目标的治理变革。重点介绍了其创新的“一户扫一层,‘小手掌’汇聚‘大物业’”楼道微治理模式,包括党建引领、志愿力量参与、居民自治等方面的具体举措,以及该模式取得的成果和对老旧散小区治理的示范意义。
近期,在永昌街道的义和社区,一场围绕群众需求、旨在打造宜居小区的治理变革正不动声色地拉开帷幕。老旧散小区的治理向来是个难题,然而义和社区独辟蹊径,以“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为突破口,创造性地推出了“一户扫一层,‘小手掌’汇聚‘大物业’”的楼道微治理模式。截至目前,这个模式已经在49个楼栋顺利推行,覆盖率达到了30%,就像一股清泉,为社区治理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在治理过程中,党建发挥着引领作用,凝聚起强大的治理合力。社区紧紧依靠党建引领城市基层工作联盟,积极联动27家联盟单位一同参与到“一户扫一层”的工作当中,营造出一种“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积极氛围。
像明德小学、解放大路小学等学校都热情响应,把劳动教育融入社区实践活动。孩子们积极投身于“垃圾随手捡”“楼栋全面扫”等活动,而且还用他们充满童真的创意来装点社区,让社区展现出崭新的面貌。在“家校社”社会实践活动里,孩子们亲手制作的手抄报被张贴在小区的宣传板上,他们用那稚嫩的声音传播着“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理念。在他们的带动下,三十五户家庭共同描绘出心中“共同的家”。
社区治理当然也少不了志愿力量的助力,而且这种助力还在不断扩大。社区巧妙地整合多方志愿服务力量,构建起常态化的服务矩阵,将楼道微自治与志愿服务深度融合。蜗先生志愿服务队等团队在社区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就像社区的守护者,帮忙解决了130多件民生问题。不管是更换楼道里破损的灯泡,还是修缮破损的设施,亦或是解决下水堵塞等麻烦事,都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在学雷锋纪念日即将到来的时候,社区联合联盟单位、社会组织、志愿服务队伍以及“三长”队伍,总共200多名志愿者同时开展清理卫生死角的志愿服务活动,那一抹志愿红,擦亮了社区为民服务的底色。
居民自治也是这个治理模式的关键环节,它激发了治理的内生动力。为了提高居民的参与度,社区充分发挥党员、“三长”的示范引领作用,并且设立了“小手掌”积分兑换机制。居民只要参加一次志愿活动,就能获得“小手掌”积分,当积分累计到一定数量后,就可以兑换相应的生活用品或者物业服务。这个机制大大地激发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促使他们从原本的“旁观者”转变为“守护者”。在社区的持续推动下,已经开展了400多次清扫活动,累计清理楼道杂物300多处。居民张阿姨有感而发:“现在一推开门就是亮堂堂的台阶,心里也跟着敞亮多了!”
永昌街道义和社区的楼道微治理模式,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一次极具创意的探索。通过整合多元主体的资源、构建长效激励机制、搭建全民参与的平台,社区正在开拓出一条“共建共治共享”的崭新治理路径,为老旧散小区的改造提升提供了生动鲜活的范例。在未来,义和社区还将继续深入发展这个治理模式,让更多的居民能够享受到宜居、和谐、美好的社区生活。
永昌街道义和社区的楼道微治理模式是老旧散小区治理的创新尝试。通过党建引领、志愿力量参与、居民自治等多方面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果,如提高居民参与度、解决民生问题、改善社区环境等,并且为其他老旧散小区提供了可借鉴的治理样本,未来还有进一步深化发展的潜力。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0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