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吹风会解读《政府工作报告》相关情况,重点阐述了报告中提出的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包括其提出的考虑因素、主要体现、创新之处,还对新增政府债务规模等进行了解读。
3月5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了一场吹风会,此次吹风会聚焦于对《政府工作报告》的解读,并解答记者们的疑问。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全国两会报道组中的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吹风会上提出了几个关键问题,比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是基于何种考虑?这种更加积极有为主要会在哪些方面有所体现?在今年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又有哪些创新之处呢?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把稳住楼市股市纳入到总体要求当中。
《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陈昌盛针对上述问题作出了回应。他指出,去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了一揽子增量政策之后,经济运行有了积极的变化,人们的信心得到了提升,经济也明显回升。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其实是对去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调控思路的一种延续。
陈昌盛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分析。从宏观环境和条件方面来看,当下外部的不确定性在不断增加,国内的总需求不足,消费不振这个问题尤为突出,所以宏观政策需要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这是现实状况的需求;从政策空间来看,我国具备这样的条件,例如我国政府负债率大概在70%左右,这个比例低于主要经济体,特别是中央政府的负债率比较低,有着较大的举债空间;从全球范围来看,现在不少国家的货币政策处于宽松态势,而且我国物价水平并不高,这也使得我国货币政策的空间得以打开。
陈昌盛还提到,《政府工作报告》充分展现了自去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以来,党中央在宏观调控思路方面的创新之处。例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强调要强化宏观政策的民生导向。其中还有一些新的说法,像打破了“消费是慢变量”的常规认知,将提振消费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并且着重指出促消费和扩投资之间要形成互动;在宏观调控中开始重视资产价格,首次把稳住楼市股市写进总体要求;另外还强调要将政策资源更多地投入到人身上、服务于民生。这些都是宏观政策的创新之处,其目的在于通过构建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从而在稳增长、稳就业的过程中更好地推动高质量发展。
在新增政府债务方面,陈昌盛表示,3月5日上午有很多数据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公开,其中有超出预期的部分。对于“更加积极有为”,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
其一,从取向的角度来看,这是我国首次提出“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并且将连续实施了14年的“稳健的货币政策”调整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样的宏观政策组合向全社会传递出清晰而有力的宏观政策信号。
其二,从力度方面而言,今年赤字率提高了1个百分点,达到4%左右,赤字规模达到5.66万亿元。此外,超长期特别国债达到1.3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达到4.4万亿元,这些数据均创下历史新高。综合起来,今年新增政府债务总规模达到11.86万亿元,比去年增加了2.9万亿元,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规模。货币政策也将更好地发挥总量和结构的双重功能,适时进行降准降息,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从而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
其三,从节奏方面来讲,政策要尽早落地实施,这本身也是政策力度的一种体现。有些政策一旦看准了就要去做,要尽可能早地实施,宁愿早做也不要晚做,要与各种不确定性争抢时间,看准了就一次性给足,最大程度地发挥政策的效能。
其四,从组合的角度来看,要进一步强化宏观政策取向的一致性,加强对一致性的评估,同时各部门之间要加强协同配合。还要聚焦突出问题,整合政策资源集中发力,打出组合拳,实现“1+1>2”的政策效果。
本文总结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吹风会对《政府工作报告》宏观政策解读的相关内容,包括政策提出的背景、创新点以及从取向、力度、节奏、组合四个方面对“更加积极有为”宏观政策的理解等多方面重要信息。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9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