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奎岭:适应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应如何转型?,丁奎岭:人工智能时代人才培养的关键转变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对人工智能时代人才培养模式的看法。丁奎岭认为人工智能将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教师应从知识传授更多转向启发引导,还提到当下人工智能浪潮下教育的关键在于师生相互交流与启发,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扩招情况,以及他在两会着眼于拔尖人才等的培养建议,同时也提到他对学生关于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问题的解答,还有他给年轻人在毕业季与人工智能有关的寄语等内容。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于3月5日传来消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报道),人工智能正逐步改变人才培养的模式。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明确表示,教师的角色需要发生转变,要更多地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的人。

“我们很难预料重大变化何时出现,也很难预测科技发展的拐点何时到来。”丁奎岭曾在去年夏季本科生毕业典礼上如此表述。如今,人工智能成为全民热议的话题,似乎这个科技发展的拐点已然来临。

丁奎岭指出,人工智能对未来科技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堪称是“一次工业革命的变革”。DeepSeek的出现开辟了新的赛道,而想要在这个新赛道上实现换道超车,关键就在于人才的培养。

人才培养模式从来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丁奎岭谈到,在当下汹涌的人工智能浪潮中,教育的核心要点在于怎样达成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启发。老师需要去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鼓励他们多去探究“为什么”,深入搞清楚其中的原理,而不只是把目光聚焦在结果上。

不久之前发布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 - 2035年)》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并且明确要有序地扩大优质本科教育的招生规模。

丁奎岭介绍说,过去的4年时间里,上海交通大学一直在稳步推进“小步快跑”的扩招计划,每年扩招150多人,扩招的专业主要集中在国家最为紧缺的前沿学科。在今年,学校计划本科招生人数再增加150人。

在丁奎岭的观念里,人才是国家最大的自信来源。他说:“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经超过2亿,如果没有当下每年培养出来的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人才,国家的发展靠什么来支撑呢?”

在今年的两会期间,丁奎岭的建议也是着眼于人才培养方面,尤其是针对拔尖人才、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以及科学发展的要求。

曾经有学生问丁奎岭:“将来有了人工智能,我们会不会被取代?”

丁奎岭回答这个学生说,人工智能的出现会极大幅度地减轻人的劳动强度,能够带来生产效率的极大提升,如此一来,人们将会有更多的时间去享受生活。

在今年的毕业季,丁奎岭给年轻人的寄语也会与人工智能相关。他想要向年轻人展示在未来应该如何去迎接挑战,在不断变化的局势当中怎样坚守不变的东西——那就是人对真理的追求,以及坚持、拼搏的精神品质。

他希望告诉年轻人:时代在变,科技在变,外部环境都在变,大家要主动去适应这种变化,努力成为引领者,成为未来的“当家人”。

文章围绕丁奎岭对人工智能时代人才培养的观点展开,先指出人工智能会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教师角色应转变。接着阐述当下是人工智能的拐点,且其影响类似工业革命变革,换道超车靠人才培养。教育关键在师生交流启发,同时《纲要》对人才培养有新要求,上海交大也在扩招。人才对国家发展很重要,两会丁奎岭着眼人才培养,他还解答学生对人工智能取代人类的疑问,最后提到他给年轻人的毕业季寄语是要适应变化并坚守优秀品质。

原创文章,作者:购物狂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9594.html

(0)
购物狂魔购物狂魔
上一篇 2025年3月5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5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