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阐述了在中国,尽管西方时不时有“外资撤离中国论”,但实际上外资企业不但数量在增加,投资的广度和深度也在提升。中国市场为外资企业提供了机遇,众多外资企业纷纷加码投资,布局向新领域发展,同时中国持续开放也不断增强着对资本的吸引力,而外资投资中国是一种双赢的选择,也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3月2日电 题:投资中国,外资加码投下“信任票”——从要素流动感受中国经济新活力之二
新华社记者许苏培
西方一些人不时抛出“外资撤离中国论”妄图吸引眼球。然而事实与之截然相反,来华投资的外国企业数量日益增多,投资的广度与深度也不断拓展。
中国本土企业迅猛发展,市场竞争愈发激烈,这的确给外国企业在华运营带来新挑战。不过,一个更加成熟、开放且充满活力的中国大市场,也为外国企业提供了实现跨越发展的珍贵机遇,这正是外商加大投资中国的动力源泉。
自改革开放起,中国在对外开放进程中发展自身并造福世界。在中外合作的故事里,“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这句话的价值还在不断攀升。
外商加大投资 布局迈向“新”领域
资本流动如同经济活力的“体温计”,也是经济信心的“风向标”。
2024年,中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达5.9万家,同比增长9.9%。近5年,外商在华直接投资收益率约9%,在全球名列前茅。数据表明,中国依旧是跨国投资的高地,“到中国去”正成为越来越多外企的共识。
自去年底以来,不少外国大企业宣布持续加大在中国的布局:法国医药巨头赛诺菲计划投资10亿欧元,在北京新建胰岛素生产基地;日本丰田汽车打算在上海独资设立雷克萨斯纯电动汽车及电池的研发和生产公司;德国光电行业巨头蔡司宣称将在上海购地自建大中华区总部综合园区……
从这些动态中,能轻易发现一个共性趋势:许多有远见的外企正利用中国制造的产业链优势,积极在华增资扩产,推动自身生产能力与研发水平提升,朝着新方向前行。
商务部数据显示,2024年,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占中国实际使用外资的11.7%。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专业技术服务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98.7%、40.8%和21.9%。外商投资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升级,从传统制造业延伸到新能源、智能制造、医药健康等领域。
在全球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跨国投资低迷且国际引资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投资中国的趋势依然耀眼。
中国美国商会等多家商会发布报告显示,近70%的美国消费行业受访企业预计2025年将增加在华投资,76%的英国受访企业计划维持或增加在华投资,超过一半的德国受访企业将在未来两年内增加在华投资……这些数据体现了跨国公司继续投资中国、深耕中国的意愿和信心。安利全球首席执行官潘睦邻表示:“中国始终是令人振奋的投资热土,也是助力全球经济摆脱低迷的强劲引擎。”
开放步伐不止 引资“磁力”不衰
中国为何长期是全球投资的热土?德国大众汽车与中国的合作历程或许能提供答案。
1984年,大众与上汽的合作开启了中国汽车工业的新时代。大众不仅在中国市场创造了众多“销量奇迹”,还见证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壮大。
如今,大众与中国的合作已不限于传统汽车领域,还拓展到智能化、绿色化等高新技术方向。2019年,上汽大众新能源汽车工厂在上海安亭落成。2023年,大众向中国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小鹏汽车投资7亿美元,签订战略技术合作框架协议,双方技术合作逐步升级。今年1月6日,大众宣布与小鹏汽车携手打造中国最大的超快充电网络,深度融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浪潮。
德国汽车经济专家费迪南德·杜登赫费尔称:“在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领域,中国车企给德国车企带来很多启发。”
大众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是中外企业双向奔赴、共同发展的一个缩影。如今,外企通过加深对华投资,既能获取新技术与市场机遇,又能借助中国的快速发展提升全球竞争力。对中国而言,外资持续流入,带来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开放水平的提升。这种双赢的合作模式,正是投资中国的内在逻辑。
现在的中国,凭借超大规模市场、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充足的产业工人储备、友好便利的营商环境,成为国际资本竞相投资的热土。美国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表示,对苹果供应链来说,“没有比中国更重要的地方”。麦肯锡中国区主席倪以理认为,“从市场规模、消费能力和创新能力来看,几乎没有其他地区能够替代中国市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利用外资规模稳居全球前列。近日发布的《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提出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开放试点、持续打造“投资中国”品牌等多项措施。当前,中国在降低“进”的门槛、对接“高”的标准、提升“促”的水平、营造“优”的环境等方面不断进步。在开放的大道上,中国与世界携手共进,合作共赢的道路将越走越宽广。
携手共享机遇 同心共创未来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的当下,“投资中国”不仅是外资企业追逐利润的现实选择,更是实现创新发展的战略考量。
德国黑森州欧洲及国际事务司前司长米夏埃尔·博尔希曼表示,跨国公司看重的不只是市场规模,更是中国消费者对高质量、创新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对于德国企业而言,汽车、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的高端产品在中国市场潜力巨大。
“当前,德国经济面临严峻挑战,德企加大对华投资,无疑是其寻求新增长点的重要策略。”博尔希曼说。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视角看,外资企业与中国市场的深度融合,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也为全球经济可持续增长注入新活力。
马来西亚新亚洲战略研究中心理事长许庆琦近年来频繁到访中国的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还走访了西安、贵阳、南宁、绍兴等各具特色的城市,对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印象深刻。他认为,世界特别是亚太地区将从中国发展中持续受益,中国式现代化将更多惠及周边地区,推动亚洲各国共同迈向现代化。
“墨西哥经济离不开全球市场,而中国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墨西哥 - 中国商业科技商会理事会主席阿马波拉·格里哈尔瓦说。
投资中国,恰逢其时。外资用真金白银为中国投下“信任票”,深刻反映了全球工商界的普遍共识: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不断变化、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性的今天,中国以开放的姿态、创新的活力和共赢的理念,将为世界经济的稳定与增长提供强大动力和可靠的确定性。
尽管存在一些不实的“外资撤离中国论”,但实际上外资不断加码投资中国。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市场自身的吸引力,包括规模、体系、人力、营商环境等方面的优势,另一方面也源于外资企业自身发展需求。这种投资是双赢的,不仅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开放发展,也为全球经济注入了新动能,反映出全球工商界对中国发展的信心。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8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