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岱山的农业发展情况,主要聚焦于盐碱地的改造与利用。从种粮大户汪夏华在盐碱地的种植成果入手,介绍了岱山的地理背景,包括其传统盐区的属性、人均耕地少和可利用土地有限等情况。阐述了岱山在盐碱地改良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难题,如土壤盐含量高、颗粒小等,以及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最后讲述了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曾经的盐场成功转型为现代农业产业园,实现了农业的集中、集聚、集约发展。
在浙江岱山,现代农业产业园里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这几天,无人植保机在园中欢快地除着虫害。种粮大户汪夏华站在自己前段时间种下的小麦田边,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早在2018年的时候,汪夏华就开始在这片盐碱地上尝试种植水稻和小麦了,种植面积从最初的80亩一路扩展到现在的1300亩。他满怀信心地说:“去年我的水稻田亩产大概在1000斤左右呢,我觉得今年产量肯定会更高。”岱山位于东海海岛,这里一直以来都是传统的盐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人均耕地面积非常小,能够被利用的土地资源也是相当有限的。随着制盐产业的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再加上盐民年龄逐渐老化,传统的海盐工艺慢慢失去了往日的优势。于是,大量的盐田就这样闲置下来,盐民们也迫切地需要寻找新的发展方向,进行转型。2017年,万亩岱西火箭盐场集中垦造耕地项目拉开了帷幕。不过,项目刚一开始就碰到了棘手的难题。岱西火箭盐场有部分地块的水溶性盐含量特别高,竟然达到了20‰。这里的土壤颗粒小,密实度很高,透水性也很差。而且,海岛本身就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蓄水工程的规模又有限,这一切都让盐碱地的改良工作变得困难重重。华清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伍从成表示:“如果地块的盐分含量在3‰以上,这块地其实就不太适合种植水稻了。”但是,技术团队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他们根据土壤的特性,巧妙地借助物联网、大数据等多项先进技术的配套使用,成功地解决了土壤返盐的问题。不仅如此,低压管道灌溉、微咸水低成本淡化等盐碱水综合利用项目的应用,也让海岛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经过了数年的开垦,曾经的岱西火箭盐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摇身一变成为了岱山现代农业产业园。原本荒芜的海滨盐碱地,如今已经被改造成了亩产千斤的良田。岱山除了开展土壤改良、节水循环等工作之外,还充分利用无人机、农业物联网等技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实施精细化管理,从而实现了海岛农业产业集中、集聚、集约的发展,为当地的农业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本文总结了浙江岱山从传统盐区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历程。重点阐述了岱山在盐碱地改良方面的成果,包括克服土壤盐度过高、水资源短缺等困难,利用多种技术实现了盐碱地到高产农田的转变,并通过科技手段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管理和集约发展,这一过程体现了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推动作用。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8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