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财险转型:中石油退出后的变革与发展

在中国石油退出中意财险后,中意财险董事会成员数量缩减,相关高管退出,由忠利集团亚洲区负责人代行董事长职责。这一转变既是央企“退金令”的结果,也是中国对外开放政策推动的成果。文中还提及近年来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政策背景,以及多家合资险企转为外资独资的趋势。同时探讨了中意财险面临的业务缺口问题,以及其自身正在努力寻找新的增长点的相关情况。

在中国石油退出中意财险之后,中意财险的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董事会成员由8人一下子缩减到了5人,那些有着中石油背景的高管,像严九、何涛等人都全部退出了中意财险。如今,忠利集团亚洲区负责人Leonardi Roberto代行董事长的职责。中意财险的这种变身,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原因。一方面,这是央企“退金令”作用下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这也是中国不断推进对外开放所收获的成果。近年来,中国在金融业领域的对外开放一直在稳步推进,逐步取消外资股比的限制,不断减少准入的壁垒。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更是明确提出要“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这一政策吸引了众多外资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来到中国开展业务。而中意财险的股权变更,就是在这样的政策框架下完成的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自2019年开始,像安盛天平、中德安联人寿等多家合资险企都转变为外资独资企业,这一现象表明外资正在通过全资控股的方式来深化其在中国的本地化布局。曾经参与过合资转外资变革的险企人士向界面新闻透露,欧洲的保险公司之所以加大对中国的投入,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部分是因为中国和欧洲之间合作非常紧密所带来的成果;另外一部分则是由于欧洲的保险市场增长速度已经变得极为缓慢,相比之下,中国、泰国、印度等亚洲市场的增长速度相对较快,有着更多的发展空间。例如,在2013 - 2023年期间,意大利财险保费年均增速仅为1.3%,而中国却达到了8.9%。这样的情况对于母公司在资本市场讲故事也是非常有利的。然而,作为从合资转变为外资的中意财险,它现在面临着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填补中石油退出后所留下的业务缺口。数据表明,中石油通过关联企业为中意财险提供了稳定的业务来源。在2019 - 2021年期间,中石油体系年均为中意财险贡献的保费约为2.7亿元,这一数字占中意财险总保费的30%左右。而在中石油专属保险成立之前,中石油对中意财险的保费贡献曾经一度高达70%以上。不过,据熟悉中意财险的人士向界面新闻表示,中石油的业务从中意财险剥离并非一蹴而就,中间是存在一个过渡期的。“‘退金令’主要是针对公司股权层面提出的要求,并非业务层面的要求。所以目前不需要过于担心中间会出现保费收入的缺口。”中意财险自身也在积极地寻找新的增长点。在2025年的工作会议上,中意财险明确表示,在2025年将会继续优化车险业务,扩展个人险业务和健康险业务,优化理赔流程并且加大数字化应用等方面的投入。2024年,中意财险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6.97亿元,同比增长10%,实现净利润1747.99万元。截至2024年四季度末,中意财险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均为162.65%,最近一期风险评级为BB。

本文总结了中意财险在中石油退出后的一系列变化,包括董事会成员和高管的变动、股权变更背后的政策因素,还分析了外资险企布局变化的趋势以及中意财险面临的业务缺口问题和应对措施,最后展示了中意财险目前的业务收入、利润、偿付能力和风险评级等经营成果。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0639.html

(0)
WonderfulWonderful
上一篇 2025年2月20日
下一篇 2025年2月20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