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霜降节传承人的坚守故事,展现这个传统节日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以及传承发展的情况。
在广西崇左市天等县,存在着一个传统节日,其热闹程度和春节相比毫不逊色。每到这个节日,大街小巷都是锣鼓喧天的热闹景象,龙在翻腾,狮在跳跃,祭祀祈福、山歌对唱、抛绣球、武术表演等传统民俗活动竞相登场,吸引了周围众多民众前来参加,这个节日就是每年的壮族霜降节。
每当壮族霜降节来临,人群之中总会有一个格外忙碌的身影,他精心把控着节庆期间民俗活动展演的节奏。此人便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壮族霜降节的代表性传承人——潘鸿都。十几年来,他始终致力于壮族霜降节的传承与保护工作。
图为潘鸿都在整理壮族霜降节有关实物。黄胜安 摄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壮族霜降节是广西极具地方特色的节庆文化,其中天等县向都镇的霜降节最具代表性,当地民众会举行盛大的仪式来庆祝丰收。
潘鸿都介绍说,壮族霜降节分为头降、中降、尾降三个阶段,整个过程长达9天9夜,吸引着周边众多民众参与,民族风情十分浓郁,场面热闹非凡。
潘鸿都自幼便跟随师父黄高明习武,经过刻苦努力,武术、舞龙、舞狮等都成了他的拿手技艺。在师父的言传身教下,他从小就参与到霜降节的具体活动中,在舞龙舞狮表演里担当重要角色,从此便与霜降节结下了深厚的缘分。
“每年的壮族霜降节,除了有祭祀祈福、舞龙舞狮、山歌对唱、传统戏剧展演等活动,还有商贸往来、探亲访友、文体比赛等内容。”潘鸿都表示。他从小生活在向都镇,对壮族霜降节的活动内容和形式耳濡目染,深刻领悟到其中的精髓。
图为潘鸿都在传习室向民众讲解霜降节历史。黄胜安 摄
“霜降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凝聚民族精神、承载历史记忆的文化瑰宝。”潘鸿都说道。霜降节从宋代的交友探亲、对歌看戏,到明代融入纪念民族女英雄瓦氏夫人的内容,再到清代融合演变出祭祀祈福等活动内容,其文化内涵非常丰富。
潘鸿都曾经因为生计外出工作了20多年。2014年,“壮族霜降节”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黄高明打电话给潘鸿都报喜,并且说出了自己的心愿:无论如何都要把壮族霜降节文化传承下去,自己年事已高,希望潘鸿都能够回到家乡接过传承的重任。
潘鸿都经过一番思考后,决定放弃在外高薪的工作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回到家乡,接过师父传递过来的接力棒。
每年的壮族霜降节,潘鸿都都亲力亲为,组织开展各项活动,主持祭祀活动,原汁原味地传承保留优秀的文化传统,并且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如今,壮族霜降节的内容在不断丰富。“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我们为霜降节增加了壮族打榔舞、板鞋、抛绣球等民族体育赛事,激发民众参与的热情。”潘鸿都介绍说。为了丰富霜降节的文化内涵,当地还融入了移风易俗、乡风文明、孝老爱亲、邻里团结、守望相助等主题内容,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光彩。
为了让更多民众深入了解壮族霜降节,潘鸿都和他的徒弟们积极收集有关壮族霜降节起源发展的文字、实物史料,还深入社区、学校宣讲其历史渊源和传承故事。
此外,潘鸿都还充分发挥自己作为崇左市人大代表的优势,积极推进向都“霜降节特色小镇”项目的规划与立项、向都“武术之乡”的创建、传统戏剧曲目《长奶夫人歌剧》《红毛与玉音》的创作以及霜降节非遗文创产品的开发等工作。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壮族霜降节走出了天等县,走向了全国,迈向了更广阔的舞台。2016年,壮族霜降节作为二十四节气扩展项目之一,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天等县一张耀眼的文化名片。
本文总结了壮族霜降节传承人的潘鸿都坚守传承该节日的事迹。从他自幼与霜降节结缘,到外出后回归家乡接过传承接力棒,再到不断丰富霜降节内容、让其内涵与时俱进、积极推广等多方面进行阐述,展现了他在传承壮族霜降节文化中的重要意义和贡献。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7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