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创作在市场与表达间的挣扎:以为例 引发的思考:影视如何避免创作陷阱

本文围绕热门IP改编剧《难哄》展开,探讨其开播后的流量与口碑博弈情况,进而深入到影视创作中性别议题的呈现、女性题材红利的获取以及创作者在市场规律和个人表达之间的平衡等问题,同时还介绍了杨蕊导演及其相关课程。

几乎每一部热门IP改编剧,从立项到开播的过程中,总能多次登上热搜,引发舆论热议。改编自晋江女频头部IP小说的偶像剧《难哄》就是如此,自2023年官宣起就备受关注,热度持续不断。然而,开播之后,这部剧却陷入了流量与口碑难以两全的困境。剧中人物刻画得较为扁平、缺乏深度,剧情设计也被批评空洞无物。尤其是女主频繁遭遇性骚扰情节的设置,这一情节让观众感到极度不适,甚至直言“难忍”,众多观众呼吁该剧“下架”。虽然剧方没有从剧作的角度对“性骚扰情节的必要性”作出解释,但已经对相关情节进行了删除处理。对于《难哄》是否利用性骚扰情节来填充甜宠剧框架,从而制造“爽剧式救赎”的效果,我们不应轻易下粗暴的论断。指责和抨击并非目的,更值得关注的是创作失败背后所指向的一系列问题。当下,影视创作存在一味迎合观众需求的现象。在女性叙事的竞争场域中,创作者和观众都需要保持警惕并仔细分辨。那些肉眼可见的“性骚扰”“性别暴力”等类似“房思琪”式饱含血泪的情节,哪些是纯粹为了让女性遭受的暴力被看到的创伤叙事表达,哪些又是以“为女性声讨”为借口,站在“创作 - 流量”转化链上,营造虐女景观、妄图吃女性红利的叙事陷阱呢?这是不合格的性别议题探讨。近年来,从电影到电视剧,甚至综艺真人秀,围绕性别议题、女性权益进行创作讲故事,已经成为最能触动大众情绪的创作类型首选。例如电影《消失的她》,它简单粗暴地将恶的发生归咎于两性感情观的差异之上,直白地讲述了存在阶层差异的单纯富家女与底层腹黑男之间的“人性观察”故事,这部电影收获了35亿票房。在众多影视剧中,利用女性独立、女性力量来收割流量的叙事逻辑也屡见不鲜。2020年大火的女性群像剧《三十而已》以及去年备受欢迎的亦舒IP改编剧《玫瑰的故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构建了女性的认知觉醒和自我成长,但在叙事上始终局限于“职场或是家庭”的二元对立逻辑之中。还有一种基于流行女强叙事塑造“大女主”角色的情况,像《梦华录》里一心搞钱搞事业的三姐妹,奉行“女子贵自立”的宣言,但随着剧情推进,也引发了争议,争议点在于是否存在依附关系,所谓的女强到底是真实成立,还是仅仅是满足目标观众造梦幻想、刺激多巴胺分泌的消费符号呢?影视叙事扎堆在女性主义题材时,往往重复呈现女性被伤害的苦难奇观,诸如不提供解决方案的职场歧视、生育困境、婚姻焦虑、性别暴力等议题。而一部通过走访50个国家,采访2000名女性才得以完成的纪录片《女人》,它用2000张充满感染力的面孔和2000个坚定勇敢的声音,展现出层次丰富的当代女性群像。影片开头,一位铁人三项女选手说道:“我跑过、游过、骑行过那么远,但它们都不及说出我曾经历过的暴力来得艰难。但我选择说出,因为暴力只在沉默中滋长。”在之后的100分钟里,导演只是让镜头静静地停留在女性讲述者的脸庞或身体上,没有大肆哭诉或控诉暴力,但通过图像所展现出的普遍伤痛却有力地打破了“后女性主义”的幻觉,让观众真切地看到不同女性命运的巨大差异。导演杨蕊在公开活动中谈及此片时评价道:“把沉重的话题处理得很轻盈”,“理性立场表达”,“没有鼓动性别对立”。她认为,“从剧作角度,最终能决定一个故事高度的是它的价值观,你对于生活真正的世界观,你的立场。”在她看来,“这个世界正在为太多各种各样的思潮观念,彼此之间的对立引发越来越多想争论和冲突。”创作者应该化繁为简,将人回归到人本身,接受并尊重性别上客观存在的生理差异,避免将性别议题过度激烈化,让创作回归到“人”的表达上。这些理念在她的作品中清晰可见,比如西藏题材电影《金珠玛米》,这部电影聚焦的就是“人性”。藏族题材电影往往更多关注西藏的神秘,放大西藏的信仰,像《冈仁波齐》聚焦藏民的朝圣之旅,陆川的《可可西里》是一曲藏羚羊保护之歌,而《金珠玛米》更注重将人性和视觉进行高度统一。提及创作初衷,杨蕊表示希望通过原始野性美的画面,向观众传递人性的复杂与尊严的思考。把以上所有讨论归结为一个问题,其实就是在探讨创作者如何在“市场规律”和“个人表达”之间找到平衡。这就不得不提到创作者掌握类型电影创作的重要性。首先掌握类型片的固定模式,了解影视作品作为艺术商品的创作标准规范,充分认识电影剧本、结构、对话、人物等各个方面的优缺点,这一方面有助于在创作中避免犯一些常识性错误,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在熟练掌握创作理论之后更好地融入个人表达,让作品兼具艺术性与商业性。接下来要向大家推荐杨蕊导演的《类型电影的叙事技巧 (高级编剧) 职业认证课程》。杨蕊作为编剧、导演,拥有丰富的创作经验。她的导演作品《金珠玛米》,荣获北京国际电影节民族电影展最佳导演奖、评委会大奖,还获得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民族电影提名奖等奖项;《翻山》入围柏林国际电影节青年论坛竞赛单元;《毕摩纪》获得英国皇家人类学电影节巴兹尔制作者大奖;《朝圣者东巴》获得洛杉矶电影节短片单元摄影奖(国家民族人文地理微电影系列);《图腾之旗》获得北京国际微电影节评委会大奖。作为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副教授、电影剧作教研室负责人以及研究生拔尖人才实验班专任导师,她深知年轻作者的创作困境。年轻创作者往往凭借自己独特、敏锐的情感体验受到特定群体或市场的关注,从而崭露头角。但随着在行业中的深入,就必须面对市场宽窄的问题,需要考虑受众数量以及能够获取多少商业收益。特别是那些早期作品表现出强烈创作才华和个人风格,但后续作品少有突破的创作者,主要问题就在于没有掌握类型电影创作的基本规律,进而无法平衡个人和市场的关系。这门课程能够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先教会学员熟练掌握类型电影创作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再传授如何提升作品艺术表现力,如何在作品中融入自己的电影语言,实现“类型”与“个人”的融合,同时驾驭技术与艺术,为类型电影赋予新的生命力。完成课程学习并通过考核后,学员还可以获得编剧(高级)职业认证证书。下面是完整的课程大纲。电影始终是艺术商品。从市场衡量标准来看,一部作品最可量化的价值是热度。从这个角度来说,影视叙事利用女性题材获取红利,责任不全在创作者。尽管并非所有将镜头对准女性、呈现女性生存困境的影视作品,其创作意图都是足够纯粹的。正如杨蕊老师所说:“从剧作角度,最终能决定一个故事高度的是它的价值观,你对生活真正的世界观,你的立场。”从业者往往以为掌握了创作流水线公式逻辑就掌握了流量密码,但回归创作的底层逻辑,其实是先抓住类型电影创作的底层规律,从类型电影出发建立与观众的沟通,才有可能赢得市场。能够做到同时驾驭技术与艺术,可以说是对创作者的最高要求,这并非一日之功。但最核心的底层创作逻辑,可以高度提炼总结,用最短的时间传授给大家。3月29日、30日两天,杨蕊老师在北京等待大家,如果时间允许,希望大家前来参加课程,加入课程可先加好友咨询。

文章以《难哄》为切入点,分析了其在人物刻画、剧情设计尤其是性骚扰情节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延伸到影视创作中性别议题探讨存在的不足,如创作中迎合观众需求、在女性叙事方面陷入叙事陷阱等。还探讨了创作者在市场规律和个人表达之间平衡的重要性,介绍了杨蕊导演及其课程,强调掌握类型电影创作规律对于创作者在艺术和商业间取得平衡的意义。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7669.html

(0)
SorrowfulSorrowful
上一篇 2025年3月2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