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济南双年展研讨会:AI时代艺术的机遇与挑战 济南国际双年展研讨会:聚焦AI时代艺术创作

本文将报道2月28日在山东美术馆举行的“AI时代的艺术——第三届济南国际双年展研讨会”的相关情况,包括研讨会的阵容、主旨发言内容,以及与会人员对AI时代艺术创作相关问题的思考与探讨等。

2月28日,“AI时代的艺术——第三届济南国际双年展研讨会”于山东美术馆盛大召开。此次研讨会以“人智时代——第三届济南国际双年展”为范例,深度探究“AI时代的艺术”这一主题,意在深入钻研人工智能技术与艺术创作的融合途径,及其对艺术表现手法、艺术家审美理念、艺术生态乃至社会文化所带来的改变。这堪称艺术界的一场“高端峰会”,单从参与人员的阵容便可略知一二。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三届济南国际双年展总策展人王春辰,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冯远,天津美术学院原院长、教授邓国源,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张晓凌,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张淳等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理论家、艺术家、策展人,近三十位之多,纷纷齐聚于此,共同探讨AI时代艺术的多种可能性。到目前为止,“人智时代——第三届济南国际双年展”的观众累计已超50万人,无疑是一场现象级展览。在“AI时代的艺术——第三届济南国际双年展研讨会”的启动仪式上,四位专家、学者针对“人智时代”这一主题进行了主旨发言,深刻剖析和阐释该主题。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张晓凌以《灵魂语言:AI艺术与人类艺术的终极分野》为题发表主旨演讲。他围绕人工智能对艺术的冲击这一核心议题,凭借哲学思辨与艺术史回顾,深入探讨了AI时代人类艺术的生存困境与突围方向。他说道:“未来虽不可知,但可预测。我认为未来世界将是人机共存的,人类负责创造有灵魂的艺术,而AI则侧重于工业品性质的艺术生产,这将是艺术与科技、人类与AI互利共生的美好愿景。”天津美术学院原院长、教授邓国源在以《想象决定创造 科学与艺术的共生关系》为主题的发言中,通过分析历史案例和当下科技发展,探究了科学与艺术在历史进程中的相互关系、彼此影响以及在当下和未来智能时代的融合趋势。他提出:“艺术与科学必须相互取长补短、紧密融合,为人类共创福祉。期望各位学者能够不断加深对艺术与科技的认识,增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科学严谨的实证能力,成为创造未来历史的新时代创造者和参与者。”随后,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山东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张望以《当水墨遇到AI——谈我的人工智能主题创作》为题进行发言。他从水墨艺术的传统内涵、AI技术在创作中的应用方式以及两者结合后的艺术表现力等方面,探讨了水墨创作的无限潜力,强调:“AI为中国水墨艺术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新的契机。我们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勇于运用新手段拓展水墨的表现空间,让这一古老的东方艺术焕发出不竭的生命力。”最后,山东省艺术研究院院长、研究员林凡军在《算法有没有审美?》的发言中,回顾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的重要时间节点和标志性事件,介绍了基础性技术原理,并结合大模型对人工智能价值观对齐和审美对齐的测试,展示了他对于这一研究路径的前瞻性思考。他表示:“当AI通过脑电波感知观众情绪,实时改变画作色彩时,审美不再仅仅是创造,而是人与机器的共鸣实验。那么AI有审美能力吗?我的回答是:‘当我们看到AI画作时,震撼我们的从来不是算法本身,而是人类教会机器凝视星空的野心。’”在随后的研讨会上,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三届济南国际双年展总策展人王春辰担任研讨会主持人。在他看来,这个时代已经发生技术变革,这对艺术创作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实际上,无论是艺术家还是高校等,都已经开始对AI时代的艺术创作进行思考和探索。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杨卫分享了对本届双年展的感受:“我有幸与张望主席合作了第一届济南双年展,如今已经到第三届了。看完第三届双年展后我有一个很深的感触,那就是济南双年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脉络。本届双年展不仅是对三届双年展的一次总结,还关注了前沿问题,是具有国际视野的、黄河以北唯一的一个双年展品牌。”当下,艺术是否会被AI取代?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费俊认为,艺术品或许能够被AI模仿甚至取代,但艺术不会被取代,因为艺术本质上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行为。只要这个概念不被突破,艺术这种行为本身就如同人类的情感、意图、意义等基本属性一样,这就决定了艺术无法被AI取代。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教授何桂彦对AI带来的变化持乐观态度。他观察到,当下的AI艺术创作还停留在图像、风格和创作方法的表层,AI背后必然是建立在数据、算法和模型的基础之上,“就像张晓凌院长总结的,艺术跟AI最大的区别就是灵魂”。作为本届双年展的策展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张淳在济南市美术馆展区通过土地与时间、体貌与组构、感知与痕迹三个板块探讨了“人智时代”命题。他认为,人工智能的崛起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对人类文明根基的哲学挑战。人智时代的艺术创作面临双重使命,既要拥抱技术提供的可能性,探索人机协同的新模式,又必须坚守人文精神的底线,警惕工具理性主义的侵蚀。研讨会上,王春辰提出核心问题:AI时代的艺术创作,应当如何应对,又该如何作为?独立策展人祝羽捷思考,在这个人类史与技术叠加的时代,艺术工作者应当把AI的火种重新带回美术馆,在美术馆这个知识生产和公共生活的场域,启发和引导观众对当今科技带来的新文明或者新挑战进行反思,同时重新认识自身的存在意义。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费俊表示,首先,艺术家应该积极拥抱AI技术带来的变化,人机协同的创作模式将成为常态;其次,在艺术的课题或者使命方面,对AI的技术伦理进行思辨将成为艺术家的重要工作;最后,还要反思AI对艺术教育的影响。原昊美术馆副馆长、独立策展人、批评家杜曦云认为,AI是一个便捷的工具,艺术家应该接纳AI。此外,AI的高效也对艺术家提出了新的要求:“艺术家应当追求深层次的内涵,深入情感的深处、艺术的深处、理性的深处以及超越信仰的深处,这样你的工作才永远不会被替代,人工智能只能望尘莫及。”

本文总结了“AI时代的艺术——第三届济南国际双年展研讨会”的情况,包括研讨会的主题、参与人员的高端阵容、主旨发言内容以及对AI时代艺术创作相关问题如艺术是否会被AI取代、艺术创作应如何应对AI时代等的深入探讨。研讨会体现了在AI时代背景下,艺术界对自身发展方向的积极思考和探索。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7428.html

(0)
Daniel AdelaDaniel Adela
上一篇 2025年3月2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