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多部门联合印发推进生育友好医院建设的意见,各地推出诸多生育友好的务实举措,但生育友好既要有硬举措也要注重心理呵护这个软支撑。文章指出孕产期抑郁症等心理健康问题困扰不少女性,大众认知存在不足,服务供给也有提升空间,而孕产期心理健康若不被关注会影响生理健康和胎儿发育,多地已开展相关探索,最后提出要在配套建设上下功夫以及生育需要家庭和社会全方位支持等内容。
不久之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等四个部门共同印发了《关于推进生育友好医院建设的意见》。此意见提出要推动孕产期心理健康发展,把孕产期抑郁症筛查加入到常规的孕产期保健服务以及产后访视当中,从而能够早期察觉孕产妇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且及时进行干预或者转诊。
在各地积极推进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进程中,像推广分娩镇痛等舒适化产科项目、落实生育休假与生育保险制度、建设周边普惠托育场所、推动公共空间配备母婴室等基础设施等务实的举措不断推出。然而,我们必须意识到,生育友好不仅仅是要推出各种实实在在的“硬举措”,还得做好“软支撑”,其中孕产期女性的心理呵护绝对不能被忽视。
相较于生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孕产期抑郁症之类的心理健康问题较少受到大众的关注,但实际上却让相当数量的女性饱受困扰。相关数据表明,我国有20%的女性在围产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这需要专业医生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管理与干预。从早孕期的严重反应、对胎停的担忧,到中孕期对胎儿健康状况的担心,再到晚孕期对分娩的焦虑,怀孕所引发的这一系列情绪波动,都对孕产期女性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
虽然当下健康科普工作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认知仍然存在欠缺。例如,有些人错误地将抑郁症理解为是“性格脆弱”或者“承受能力不强”等;不少新手妈妈遇到这类问题时往往缺乏应对的准备,不知道该如何去寻求帮助、怎样去面对。与此同时,在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筛查评估困难、干预治疗资源有限等情况,孕产期心理健康服务的供给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如果孕产期的心理健康得不到及时的关注与呵护,那么就很有可能会影响到孕产妇的生理健康以及胎儿的发育成长。只有在形成科学认识的基础上提供普惠性的服务,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才会更加全面,妇幼健康才能够得到更为坚实的保障。
从各地的实践情况来看,北京、湖南、江苏、浙江等许多地方的医院都已经先后开展了相关的探索。比如,上海松江区妇幼保健院开展了孕产妇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以此鼓励孕产妇及其家人正确认识围产期的情绪变化;广东广州白云区妇幼保健院开设了围产期心理保健门诊,针对孕产妇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生育全程的动态评估。这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弥补短板的举措,有助于切实提高育龄女性的健康福祉。
为了能够更好地呵护孕产期心理健康,在配套建设方面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一方面,与生理疾病不同,心理健康筛查主要依靠量表等主观性较强的方式,要确保筛查的精准性、避免误诊,就需要培养更多具备良好心理健康素养的医护人员。另一方面,孕产妇在就诊时常常会面临行动不便、需要陪护等问题,所以应当进一步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高心理健康服务的可及性。充分利用医联体等组织形式,促进医疗工作与社会工作的有机协同,这样孕产期心理健康服务才会更加周到、更加贴心。
生育并非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它需要家庭、社会给予全方位的支持。只有精准地把握孕产妇群体的实际需求,积极营造更加温馨、包容的社会环境,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才能够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本文总结了国家推进生育友好医院建设意见中孕产期心理健康相关内容,阐述了生育友好需要硬举措与心理呵护软支撑并重的观点。分析了孕产期心理健康问题被忽视、大众认知不足、服务供给有提升空间等现状,指出其对孕产妇和胎儿的影响,介绍了多地的探索实践,最后强调要在配套建设上下功夫和家庭社会全方位支持对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性。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6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