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2025年2月22日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举办的一场讲座,邀请了社会学、建筑学、摄影艺术等不同领域的学者与观察者,从多重视角解读上海新千年之交的城市建筑、文化等相关话题,并且阐述了摄影在记录建筑过程中的重要意义等内容。
在当今中国城市步入存量时代之际,上海这座城市与摄影之间的互动关系颇为独特。摄影犹如一把钥匙,不断地开启着人们对上海这座城市深入解读的大门,使其持续成为被观看、被剖析、被重新塑造的对象。那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城市究竟需要何种建筑?新建筑与旧建筑之间的关系又该以何种方式被阐释呢?未来上海的空间结构又会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而城市的文化记忆又该如何保存?这些都是亟待探讨的重要问题。2025年2月22日的下午,一场意义非凡的讲座“社会学与建筑学双重视野解读上海新千年之交”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盛大举行。此次讲座邀请到了多位不同领域的精英人士,其中包括社会学学者、上海财经大学经济社会学系副教授孙哲;拥有清华大学建筑学学士、博士学位,现任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的孙昊德;上海市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澎湃新闻摄影总监许海峰;还有策展人、摄影师、评论家、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顾铮。他们从社会学、建筑学以及摄影艺术相互交融的独特视角出发,试图解开上海在新千年之交时那复杂的城市图景密码,深入思考现代都市在高速发展进程中身份的转变以及历史沉淀的内涵,从而为人们提供更多元化的观察与思考样本。值得一提的是,这场讲座也是继去年12月24日“上海:摄影之都1910年代—2020年代”展览之后的后续系列活动。讲座期间,许海峰展示了他在1994 - 2005年期间拍摄的“世纪之交的上海表情”系列作品。孙昊德在看到许海峰的一张照片时,感觉像是在观看一种与蔡国强烟花相反的体验,而其中涉及的“建筑与废墟”的转化也是他所感兴趣的话题。孙昊德从建筑学史上一张极具标志性的照片说起,这张照片拍摄于1972年7月15日,一位摄影师记录下了美国圣路易斯一座现代主义住宅区建筑的爆破瞬间,这一画面后来被建筑理论家查尔斯·詹克斯视为现代主义建筑已走向衰落的标志。孙昊德从这张照片开始展开了关于影像和城市发展驱动力之间关系的深入探讨。他还分享并回顾了上海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被摄影所留存下来的建筑影像,着重强调了摄影在记录建筑历程中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像陈传霖、金石声、郭博、陆元敏、陆杰和许海峰等摄影家的作品都为他的工作提供了诸多的帮助。孙昊德表示:“在我看来,对于城市区域而言,每一位摄影师的作品实际上都反映了驱动城市变化发展的一种内在动力机制,这种机制在以往的建筑学领域往往被忽视,但其实它们都蕴含着可被深度挖掘的价值。”他还以许海峰拍摄于2000年的一张照片为例,照片中,一名戴着墨镜的女子站在巴黎春天商场前,背后是一座埃菲尔铁塔模型。孙昊德解读说:“这张照片传递出当时老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那种质朴的向往。在世纪之交的上海,这样的场景很流行,那是一个充满新奇事物的年代,当然,如今我们更加追求具有真实中国文化内涵的东西。”顾铮教授同样高度重视摄影在记录建筑新旧交替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他认为仅仅有建筑的“竣工照”是远远不够的。孙昊德分享内容中的一张由陈传霖拍摄的照片引起了顾铮的注意,这张照片记录了上世纪30年代河滨大楼与苏州河交汇处的一个场景。顾铮提到画面左下角的摇橹船工,他认为“这些人物的存在与否”对于界定当时上海的现代性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而且,小船上的人物刚刚从桥底阴影中出来被阳光照射到的那个瞬间,从图像心理学的层面上也影响了对照片的解读,这张照片兼顾了记录性和摄影美学。讲座中还展示了多位摄影家的作品,如金石声拍摄于1934年的《百老汇大厦(今上海大厦)与外白渡桥》、陆元敏在1997年拍摄的《拆除工厂以建设新建筑》、许海峰的《世纪之交的上海表情,1994 - 2005年》、周裕隆的《爱多亚路的天空,2021年》、雍和拍摄的《上海申银万国证券营业部B股市场对国内投资者开放第一天,2001年2月》以及刘易斯·海因的《在帝国大厦顶的午餐,1932年》等。同时,还有2025年2月22日讲座现场观众郑女士讲述关于摄影家郭博故事的照片。
一场关于从社会学、建筑学和摄影艺术多视角解读上海新千年之交的讲座。通过各位学者嘉宾的观点分享以及对诸多摄影作品的展示和解读,阐述了摄影在记录上海城市建筑变迁、反映城市发展内在机制、定义城市现代性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展现了对上海这座城市在新千年之交的深入思考和多元解读。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5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