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方面的情况。描述了大湾区在人工智能发展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包括广东的产业基础、港澳的桥梁作用等。并且介绍了大湾区AI产业发展不单纯注重算法,更强调与产业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以多个企业的成功案例说明大湾区AI企业场景落地能力强,能为各行各业赋能,最后也提及了大湾区在AI领域高校和人才方面可能存在的短板以及未来的应对策略等。
在当今科技发展的浪潮中,粤港澳大湾区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态势备受瞩目。据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喻淑琴广州报道,英伟达CEO黄仁勋在2024年11月的一场活动中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是世界上唯一同时汇聚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地区。大湾区拥有独一无二的机会,要紧紧抓住这个机遇。”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人工智能产业优势显著。广东的应用场景丰富多样,产业基础扎实,仅2024年全省在人工智能的算力芯片、底层框架、大模型等方面就取得了标志性成果。通用、垂直大模型在工业、交通等领域广泛应用,推动人工智能核心企业集聚超1500家,建设省级人工智能产业园11个,核心产业规模预计达2200亿元,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香港和澳门作为连接内地与世界的桥梁,汇聚了海量国内外数据、人才等高端资源要素。深入大湾区的产业版图和城市脉络会发现,这里的AI发展衡量标准与众不同。传统的算法、算力和数据不是唯一关注点,大湾区更注重技术与产业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其AI产业生态具有“重应用、重制造”的鲜明特点。在大湾区众多的AI企业发展中,这种特色体现得淋漓尽致。广州的小马智行与文远知行在智能出行新基建方面一马当先;深圳的华为昇腾深入探索算力芯片的底层密码;佛山的美云智数重塑制造全流程智能范式;东莞的广东先知大数据构建城市级AI决策中枢。这些企业涵盖了硬件层与应用层,涉足工业互联网、智能芯片等前沿领域和钢轨探伤、家电质检等细分场景,一个完整的大湾区AI矩阵正在逐步形成。在受访专家看来,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各行各业是不可阻挡的趋势,而这正是大湾区的优势所在。大湾区传统优势工业和新兴工业基础庞大,在数智化转型升级过程中,对人工智能应用和系统集成方案有着广泛需求。反过来,庞大的产业体量又加速了AI技术在大湾区的落地生根。这里的AI企业展现出务实的态度。当OpenAI投入巨额资金追逐算力霸权时,广东的先知大数据股份有限公司耗时7年研发出AI钢轨探伤系统,该系统已经守护了全国数万公里的钢轨安全,他们拿着游标卡尺丈量钢轨裂纹,致力于系统落地。这是大湾区AI企业的共性,不与他人比拼算法,而是在落地方面下功夫。广州在2021年率先发布《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开放清单》,开放交通、医疗等10大领域102个场景,允许企业“带方案竞标”。作为全国首个开放自动驾驶混行试点的超大城市,广州开放的1265条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为文远知行和小马智行提供了绝佳的测试场地,两家企业累计路测里程相当可观。“广东路测场景丰富,对小马智行无人驾驶技术的迭代优化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小马智行联合创始人兼CEO彭军这样说道。广州南沙全域开放,深圳前海中心城区开放,都为无人驾驶出行服务提供了试验场。文远知行创始人兼CEO韩旭也曾提到,在广州城中村复杂场景下的测试对企业实现全无人驾驶非常关键。广州市人大代表李志坚解读称:“广州不是盲目追逐热点,而是利用开放场景倒逼技术进化。通过建立场景开放与风险容错机制,支持更多经营主体、服务机构参与人工智能研发和应用,推动AI与垂直行业深度融合,形成丰富的种群生态。”丰富的应用场景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一大优势,这为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佛山的美云智数依托美的集团多年制造经验沉淀的知识,自2027年以来服务50多个细分行业,为陶瓷、家电、汽车汽配、装备制造等多行业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方案。东莞的先知大数据经过多年人工与机器对比实验,孕育出AI钢轨探伤系统,经过不断迭代,已覆盖全国近1/4钢轨,广深铁路等工程成为最佳试验场。这种因地制宜的发展路径彰显了大湾区AI产业在应用层面的独特之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院长郑永年分析称:“大湾区AI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场景落地能力。当硅谷还在讨论AGI(通用人工智能)的伦理风险时,广东企业已用AI改造了多条生产线。这种务实精神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微观体现。”尽管大湾区高端算法人才密度不足、AI基础研究偏少,但却有着丰富的落地场景机会和强大的产业化能力。在AI应用方面,大湾区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例如,深圳福田推出基于DeepSeek开发的AI数智员工,上线福田区政务大模型2.0版;广州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上线DeepSeek - R1政务大模型,提升办税服务;佛山市将DeepSeek人工智能系统接入城市大脑,并上线相关工作台。这些举措反映出大湾区在发展AI产业时的智慧。像广州致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百布”对布机器人,借助广东发达的布料批发、服装产业,落地“人工智能+”后,能够让服装厂商最快2分钟拿到精准面料数据,而过去这一过程可能需要3 - 5天。先知大数据的AI探伤系统,在面对恶劣条件下的钢轨检测时,每秒3 - 4米的动态分析中仍能精准识别毫米级的钢轨伤损,在累计检测的12万公里轨道中,对437处潜在风险发出准确预警,避免直接经济损失超亿元。这得益于在复杂场景下的极限测试,让技术更贴近市场。胡润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在《2024胡润中国人工智能企业50强》榜单中,粤港澳大湾区AI行业实力强劲,深圳与广州共12家上榜企业均与产业深度融合。广东完备的制造业体系为人工智能提供了广阔应用场景,从电子信息到家电制造,从汽车生产到装备制造等丰富产业门类,为技术创新提供试验场和成果转化的市场空间。随着《广东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2025年行动计划》把“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作为重要部分,大湾区AI赋能各行各业的市场空间巨大。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创始会长杜兰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有能力率先构建全要素产业生态系统,在人工智能治理标准制定和全球价值链重构中发挥引领作用。她建议大湾区实施三大战略:建立多层次应用场景开放体系,聚焦优势领域输出可复制方案;推动头部企业与高校共建AI + X交叉学科实验室,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实施AI英才集聚计划,培育复合型人才梯队。郑永年评价说:“承认短板才能锻造长板,这是大湾区AI突围的关键逻辑。”高校和人才是大湾区未来在AI领域需要补齐的短板。大湾区作为开放程度高、经济活力强的区域,坐拥强大的“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近年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开始人工智能专业的招生工作,大湾区正在向全球AI人才发出邀请。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倪明选介绍,2023年港科大(广州)首设人工智能本科专业,还配备先进算力机房,逐步加大算力投入,专注于提升人才质量与算力水平。
本文总结了粤港澳大湾区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方面的独特优势,包括产业基础、资源汇聚等。阐述了大湾区AI产业生态重应用和制造的特点,通过多个企业案例说明大湾区AI企业的场景落地能力强,能够为众多行业赋能。同时也指出了大湾区在AI领域存在高校和人才方面的短板,并提及了应对策略,大湾区正积极吸引人才以进一步提升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力。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5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