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塑料的产生来源、分布情况以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还详细阐述了减少日常微塑料摄入的五个方法,包括饮用煮沸过滤后的水、避免使用含塑料成分的食物容器、减少海产动物内脏摄入、慎重使用不粘锅以及减少其他塑料制品的使用等内容。
微塑料,这种在塑料产品受环境和人为因素影响分解而成的细小颗粒,无处不在。在使用塑料产品时,微塑料的产生和释放几乎不可避免。其直径在1微米至5毫米之间,别看它小,数量可不少,而且分布极为广泛。无论是自来水、瓶装水,还是大气、土壤、植物,都有它的踪迹,动物尤其是海洋生物体内也存在微塑料,甚至在人体的血液、肺部等组织中都能发现它。
日常生活里,人们使用塑料产品时产生和释放的微塑料会带着塑化剂、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进入人体,长期积累下来,对健康的危害不容小觑。那怎么减少微塑料摄入呢?下面就有几个办法。
其一,饮用煮沸过滤后的水。研究显示,硬水(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即水垢的水)烧开后,能把水中大量的微塑料固定在水垢里,再过滤一下就能去除水中80%的微塑料。要是水的硬度和烧水温度更高,去除率甚至可达90%。即使是软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煮沸过程也能除去25%以上的微塑料。不过要注意,烧开后的水底部有水垢,要沉淀或者过滤后再喝,并且及时清洗器具。
其二,避免加热或使用含塑料成分的食物容器。高温会促使微塑料释放,所以别用塑料饭盒,也别在塑料容器里加热食物。内层镀膜的纸杯、塑料杯等一次性容器也要少用,因为研究表明,盛装热饮料或含气饮料等的纸杯、塑料杯内壁在使用时会释放大量微塑料颗粒。尽量选择可微波加热的玻璃或陶瓷容器来盛放、储存食物。
其三,减少海产动物(尤其是内脏)的摄入。海洋是微塑料的最大汇集地,海产动物受微塑料污染最严重,像贝类中的扇贝、贻贝和牡蛎等体内微塑料含量就很高。而且在同一海产动物体内,肠道、肝脏等内脏组织的微塑料含量最高。
其四,慎重使用不粘锅。不粘锅虽方便,但一旦涂层有划痕,不粘涂层(常为聚四氟乙烯,一种合成塑料)就会随着日常烹饪逐渐破损,释放大量微塑料和直径更小、危害更大的纳米塑料。
其五,减少其他塑料制品的使用。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像受压、切、破碎等容易促使微塑料释放的工序,要少用塑料制品,比如别用塑料洗菜篮、塑料案板等。塑料制品要避免阳光直射防止老化碎裂形成微塑料碎片,发现破损要及时更换。
研究表明,人均每周会摄入大概5克的微塑料。微塑料在体内会引发肠道炎症等问题,而塑料制品里的塑化剂、重金属等有害物质会随着微塑料进入人体,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本文总结了微塑料的产生、存在范围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重点强调了减少日常微塑料摄入的五个方面的措施,这些措施有助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降低微塑料的摄入,从而减少其对健康可能带来的风险。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5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