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4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展现出美欧关系出现分歧的现象,包括在联合国安理会的表决情况、在基辅的不同态度以及背后的利益考量等方面,呈现出美欧关系似乎来到了分岔路口的状况。
2025年2月24日这一天,在国际事务的舞台上,美欧关系呈现出了异乎寻常的态势。以往常常被人们视为一体的美欧,在这一天却仿佛“判若两人”。这一天,从联合国安理会里的激烈辩论,到基辅的不同行动与表态,种种情况似乎都在表明,这一天几乎成为了历史上美欧关系的“分岔日”。曾经,有一句颇为形象的话来形容美国和英国的关系,说他们是“因为同一种语言而分成了两个国家”,这就像是在说他们关系密切,“打断骨连着筋”。自二战之后,以“马歇尔计划”为开端,美国和西欧各国开始抱团应对世界事务。从北约的成立,到冷战的开启,再到俄乌冲突达到顶峰,基辅这个地方甚至一度成为了美欧抱团展现团结的“网红打卡地”。然而,实际上很多时候都是嘴上讲着各种“主义”,背后本质上却是在做“生意”。以乌东地区的战火为掩护,通过削弱对手、扩大北约势力范围、掠夺资源、倾销商品等手段,试图构建起一个理想中的利益系统工程。例如北溪管道被炸之后,美国高价售卖能源,军事援助时以天价出售武器。但是,由于收钱的速度赶不上投入的速度,这使得精明的美国不再愿意与欧洲紧紧抱团,人员的更替也加速了这种分歧的转变。在2月24日的联合国安理会上,出现了极为罕见的一幕。在一项呼吁结束乌克兰冲突、推动实现持久和平的决议草案表决过程中,中国、美国、俄罗斯等10个国家投下了赞成票,而包括英国、法国在内的5个国家选择弃权。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这个草案是由美国提出的,在表决过程中还与欧洲进行了多次的博弈。先是法国、英国、希腊提议将表决推迟到25日下午,目的是想要避开24日这个特殊节点,但是美国坚决反对。最终因为美国等3个国家反对、俄罗斯等6个国家弃权,这个草案由于未达到最低9票支持而未能通过。接着,欧洲又提出了三项修正案,比如要把“冲突”一词改成“侵略”等内容。其中第一个修正案6票赞成、1票反对、8票弃权而流产,另外两个修正案被常任理事国否决未能通过。在整个投票过程中,安理会里弥漫着一种关系分岔和变异的浓厚氛围。在安理会之外,24日当天联合国大会召开了关于乌克兰局势的第11次紧急特别会议。在乌方提出的一项不具约束力的决议草案投票环节,大部分欧洲国家表示赞成,而美国、俄罗斯、白俄罗斯、匈牙利等国则表示反对。在显示屏上可以看到,俄罗斯和美国的位置仅仅相隔一列,当同时显示出“反对”的那一刻,美国媒体惊呼这是美国立场的“惊人转变”。就在上一周美国放出风声,表示“最好本周内”结束乌克兰冲突的时候,2月24日欧盟主席和众多欧洲领导人再次组团访问基辅,并且宣布再给予35亿欧元的支持。欧洲领导人在基辅的言行与美国领导人的表态相比,简直就像是“来到了电池的正负两极”,差异巨大。更让欧洲人感到伤心的是,不久之前美国和俄罗斯就解决乌克兰危机在利雅得进行了“越顶外交”,在这个过程中完全将为基辅付出很多的欧洲撇在了一边。欧洲在情急之下于巴黎召开紧急会议商量对策,但是军工巨头莱茵金属的CEO却表示,当美俄在讨论乌克兰的未来时,欧洲人就像是被安排到儿童餐桌上的小孩一样,毫无话语权。巴黎会议之后的结果是马克龙访问美国。在2月25日发布的消息中,特朗普表示法国总统马克龙同意,乌克兰冲突的费用和负担必须由欧洲来承担。在椭圆形办公室会面的时候,当马克龙兴奋地手舞足蹈地说,这将由俄罗斯同意,从被欧洲冻结的资金中偿还时,特朗普斜眼看了他一下,并且带着讥讽的语气对记者说,如果你们相信,那我没话可说。在历史的长河里,大西洋两岸的美欧关系并非一直都是亲密无间的。暂且不说美国是在与英法两国对抗的战争中成长起来的,仅仅是在最近100多年间,欧洲对美国的技术封锁、设置关税壁垒,在经济危机时彼此互相拆台,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双方的利益纠葛和相互算计等情况,就已经为美欧的抱团合作埋下了无数的隐患。那句“做美国的敌人是危险的,做美国的盟友是致命的”,确实不是毫无根据的话。在2025年的早春时节,美欧似乎又一次来到了关系的分岔路口。欧洲的专家在不久前的慕安会上建议说,欧洲可以威胁退出北约,也许这样才能唤起美国的尊重和重视。言下之意就是,有时候分开可能会让关系更加健康。
德国选战:默茨赢了,政府难产!
泽连斯基,这时想到中国好?
18岁印度少女被60余人性侵5年,涉案者竟有亲戚及父亲的朋友
本文总结了2025年2月24日美欧关系在国际事务中的种种表现,包括在联合国安理会、基辅、关于乌克兰事务处理等多方面的分歧情况,阐述了背后的利益因素,回顾了历史上美欧关系存在的隐患,从而得出美欧关系在2025年早春似乎走向分岔路口的结论。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4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