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到2025年《哪吒2》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首这120年间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阐述了中国电影在发展过程中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受经济科技发展的推动,以及在国际动画产业发展中的融合与启示,最后还对中国电影未来发展提出思考。
1905年,伴随着泛黄胶片的微微颤动,三国老将黄忠在《定军山》里弯弓射箭,这一画面犹如射出了中国电影的第一支箭,开启了中国电影的征程。时光流转,到了2025年,魔童哪吒脚踩风火轮,冲破天元鼎,宛如神话一般登上了全球动画电影票房的顶峰。从1905年到2025年,这恰好是120年,整整两个中国甲子。在这百年中国电影史的长河中,从《定军山》到《哪吒2》,有太多值得探究的宝藏。《定军山》源于京剧艺术大师谭鑫培在“三国演义”中的经典表演,电影摄像机记录下了黄忠的请缨、舞刀、交锋等精彩片段。这部无声电影虽然没有声音,却凭借鲜明的民族特色,奏响了中国电影的第一声强音。它既是中国电影的起点,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媒介技术的初次交融。从此,中国电影开始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依赖技术到独立创新的艰难前行,每一步都深深镌刻着时代的烙印。从早期的《定军山》《三毛流浪记》,到如今的《流浪地球》《哪吒2》等新时代的优秀作品不断涌现。这背后的核心逻辑在于中国经济的持续高质量发展、科技与工业制造的跨越性进步,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当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性跨越时,中国电影也完成了从“小米加步枪”式的起步向技术、资本和文化三个更高维度的转型蜕变。《哪吒2》的爆火并非偶然。在“科技强国”“教育强国”战略的推动下,多年来对科技和教育的大力投入,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电影工业的技术实力。像《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哪吒2》等影片中的精细特效设计、流畅动作造型以及宏大场景搭建,都是高科技和高工业水准的体现。而且,持续多年的经济增长,特别是民营企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为中国电影的跨越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据统计,《哪吒2》的制作团队多达4000多人,投入超过5亿元。若没有经济发展带来的物质丰富和资金积累,就不会有占比近八成且打磨达3年的特效镜头,也就难以塑造出打动全世界的“哪吒”形象。《哪吒2》的成功还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精彩呈现。越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东西,越能走向世界。中国的“哪吒”触动了全世界观众的心弦,不同的观众都能从“哪吒”身上看到自己成长的影子。在保留传统美学韵味的同时,融入现代价值观的思考,这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自信自强,也彰显了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其实,中国电影与世界的联系从很早就开始了。1895年电影在法国诞生,次年中国上海就有了放映“活动影戏”的记录。中国人充满智慧地将电影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用来演绎中国传统戏曲。在《哪吒2》中,中国的“二次元”网友看到了各国动画产业相互竞争又共同进步的发展路径。像迪士尼、梦工厂等带来的三维立体建模技术创造出许多动画佳作,中国观众甚至能在《哪吒2》中发现中日动画在“法术”上的相通之处。《哪吒2》的导演“饺子”儿时观看国内外动漫的经历也为他的创作带来了灵感。尽管《哪吒2》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中国声量”与“中国体量”之间还存在不小差距,中国电影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从《定军山》的微弱胶片光影到《哪吒2》的票房佳绩,中国电影用了两个甲子完成历史性转换。下一个甲子,中国电影将给国人、给世界怎样的答卷呢?中国网友表示,每一帧画面、每一段故事都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底气,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应只是历史的余音,更应是未来的预言。最近“饺子导演已闭关”“团队不再接受任何采访”等话题登上热搜,这也让人们思考,票房和名利只是序幕,心无旁骛地创作才是电影人应坚守的初心。
本文回顾了中国电影120年的发展历程,从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到《哪吒2》的成功,分析了其中技术发展、经济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及国际交流融合等多方面因素,同时也指出了中国电影当前面临的挑战,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展望,强调电影人应坚守创作初心。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4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