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生态环境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中关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工作的相关情况。大气环境司司长李天威对该工作进行回应,介绍了目前修订工作取得的进展、现行标准实施以来的成果、专家呼吁提高标准的原因以及后续修订工作将遵循的三个原则等内容。
2月24日,生态环境部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在会上,针对学界呼吁多年的提高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这一问题,新上任的大气环境司司长李天威作出了回应。当回答封面新闻记者提问时,他指出,生态环境部于2022年就已经开启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修订工作,当前,在实施情况评估、人体健康影响以及标准限值修订等多方面的研究均已获得积极成果。接下来,将会科学且有序地推动标准修订工作向前发展。
李天威司长在发布会上介绍了我国空气质量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差异情况(封面新闻记者代睿摄影)。他表示:“标准的作用是基础性和引领性的。”现行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 - 2012)于2012年修订发布,并在2016年全面施行。该标准中PM2.5年均浓度二级标准限值设定为35微克/立方米,这一数值对应着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空气质量指南》的第一阶段过渡期目标,也就是最初级目标。自从这一标准实施以来,在我国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向好的“双赢”局面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引领作用。与2015年相比,到2024年时,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63%,汽车保有量增加了111%,但PM2.5浓度却下降了36%,重污染天数减少了68%;PM2.5年均浓度达标城市的数量达到了252个,相较于2015年增长了138%。近年来,随着我国空气环境质量不断改善,众多生态环境领域的专家学者都提出要提高我国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李天威在发布会上提到,空气质量的改善工作永远都在进行中,没有终点。从保护健康的角度来看,依据世界卫生组织近期的研究成果,PM2.5依旧是对人体健康影响最为严重的大气污染物,而5微克/立方米是当前研究认为能够较好保护居民健康的浓度值。PM2.5年均浓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非意外全因死亡率将会上升8%。所以,世界卫生组织在2021年更新了《全球空气质量指南》,将PM2.5年均浓度指导值从10微克/立方米收紧到5微克/立方米,以此更好地保护人体健康。“从目标引领方面来看,2024年,我国近3/4的城市PM2.5年均浓度达到了国家二级标准。”李天威说道,其中,将近半数的达标城市PM2.5浓度仍然高于25微克/立方米,而25微克/立方米是“美丽中国”建设提出的2035年目标。所以,现行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对于这部分城市,特别是那些已经达到25微克/立方米的城市,其在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方面的引领作用已经显著减弱。李天威介绍,从国际比较来看,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导值为5微克/立方米,而我国的二级标准是35微克/立方米,这一数值比美国的9微克/立方米、欧盟的10微克/立方米、日本的15微克/立方米都要高很多,仅仅比印度和埃及更为严格。“接下来,我们将按照以下三个原则科学有序地推进标准修订工作。”李天威介绍,其一,聚焦公众健康,重点关注对健康影响最大的PM2.5和PM10。其二,统筹发展与保护,对标“美丽中国”建设的要求,综合考量我国的发展阶段、空间布局、产业结构、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等多种因素,合理设定标准限值。既不会盲目地追随国际上最严格的水平,也不会一味地追求改善速度,更不会实行大气污染治理的“休克疗法”。将会坚持稳中求进、稳步前行,让地方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目标,使达标所需的资金、技术、方法手段逐步跟上,充分发挥标准的引领作用,从而更好地服务于高质量发展。其三,构建科学全面的评价标准体系,不仅仅修订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限值,还要同步修订配套的监测、评价等技术规范,整体提升大气环境质量管理水平。
本文总结了生态环境部在2月24日例行新闻发布会中关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工作的进展、现行标准的成果、提高标准的必要性以及修订的三个原则等内容。从多个角度阐述了我国空气质量标准的现状和未来规划,反映了我国在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方面的积极态度和科学决策。
原创文章,作者:购物狂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3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