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字号从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发展历程,包括公私合营时期的变革、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的起伏以及近年来在政府扶持下创新转型圈粉年轻人的情况,通过列举多个老字号的具体事例展现其发展脉络。
2025年举办的全国“老字号嘉年华”活动,让北京的年味愈发浓郁起来。回首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岁月,京城的老字号们可谓是历经沧桑。它们先是经历了公私合营这样的重大变革,而后又置身于市场经济的汹涌大潮之中接受洗礼,在不断变幻的时代浪潮里持续探寻新的发展方向。而近年来,在政府大力扶持的背景之下,众多老字号开启了创新转型之旅,凭借时尚的品牌形象和新颖潮流的产品,成功吸引了年轻群体的关注,由此开拓出老字号多元化发展的崭新格局。
公私合营:老字号的新起点
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公私合营进程的推进,京城老字号迎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砂锅居创立于1741年,最初是以经营砂锅白肉起家的,北京人把这种经营模式称为“烧燎白煮”。所谓“烧”,就是各种各样甜、咸、卤、拌、炸、烧的小碟,也被叫做“烧碟”;“燎”呢,就是把生肉用火燎糊皮之后再下锅煮;而“白煮”就是白肉片。然而,在公私合营之前,砂锅居原本拥有的64样“烧碟”只剩下了十几样,糊肘、糊肉、白肉片每天的销售量仅有40多斤。但在公私合营之后,砂锅居把久已离柜的老师傅请了回来,特色风味得以恢复。到了1956年,“烧碟”的种类恢复到50多样,每天售出的糊肘、糊肉、白肉片超过120斤,在星期日的时候能够达到300斤。(1956年10月13日《北京日报》6版,《砂锅居——和顺居》)
1961年12月5日,《北京日报》3版
在那个年代,公私合营使得很多老字号的经营理念发生了转变。
盛锡福帽庄这个老字号,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样式,应季商品的种类得到增加。在玻璃柜里,男女便帽、老人帽、儿童帽琳琅满目,新增了20多种新的样式。而且产品质量也有了提升,畅销的毛料圆顶帽比以前更加美观精致,帽口和帽檐也由原来的漆布和硬纸,更换为塑料帽口和化学板帽檐。(1963年4月23日《北京日报》2版,《盛锡福放下“老”包袱向前跨一步》)
1979年5月31日,《北京日报》1版
1979年,曾经被改名为“北京墨汁厂”“北京文化用品厂”的北京一得阁墨汁厂,经市经委批准,恢复了“一得阁墨汁厂”的名称和门市部。随后,该厂成立了恢复传统产品研制小组,中华墨汁、八宝印泥、礼品墨块等产品的生产得以恢复。(1979年5月31日《北京日报》1版,《“一得阁”恢复老字号》)
1983年7月5日,《北京日报》1版
1984年国庆节前夕,琉璃厂文化街的改建工程完成了三分之一,19家老字号店铺迁回新建成的26幢仿古建筑内,原来的匾额重新挂起,宫灯高高悬挂,书画摆满架子,宝物堆满屋子。这些恢复营业的店铺,多数有着上百年的历史,像观复斋、庆云堂、来薰阁、松筠阁、韫玉斋、墨缘阁、肄雅堂、文盛斋、悦雅堂、韵古斋、振寰阁、宝古斋、萃文阁等。再加上这条街上原本就没有停业的荣宝斋、中国书店、邃雅斋、文奎堂、怡舫斋、戴月轩等老字号,琉璃厂文化街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1984年9月27日《北京日报》1版,《十九家老字号今起恢复营业》)
市场经济大潮中的探索与挣扎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市场经济大潮汹涌澎湃,部分老字号由于因循守旧、固步自封,面临着生存危机,但也有一些老字号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找到了新的出路。
1983年,义利牌白面包被评为国家优质产品,荣获银质奖。李晞摄
有着“面包王”之称的北京义利食品公司,从市场需求出发,精心打磨传统面包,使得久违的义利面包重新出现在京城的大中商场和连锁店内。除了恢复生产几种传统面包之外,公司还新建了北京义利金穗面包食品厂,开发出“义利尊王”系列面包,涵盖水果面包、鲜奶油面包、提子面包等6个品种,既保留了老传统,又有新的口味。在销售方式上,义利改变了过去那种大规模生产、大批量销售的模式,采用中小批量的方式分别开拓市场,加快了老字号进入新市场的步伐。1995年头9个月,该公司面包销售收入达到650多万元,超过了上一年全年的总和。(1995年12月20日《北京日报》2版,《“义利”老字号进入新市场》)
1996年10月7日,《北京日报》1版
老字号的新潮转型:圈粉年轻人
进入新世纪,北京加大了对老字号的扶持力度,老字号自身也集中精力进行创新转型,受到市民和游客的热烈追捧。
那些年,北京每年投入到老字号的专项发展资金都在千万元左右,同时,对老字号的指导与服务也得到了加强。截至2008年4月,全市仍有经营活动的老字号企业有160多家,其中发展较好和比较好的有50家以上。(2008年4月19日《北京日报》6版,《千万元专项资金投向老字号创新》)
2018年3月29日,《北京日报》11版
在科技、大数据等新零售因素的推动下,一些老字号实现了“逆生长”,重新焕发出青春活力。2018年夏天,老字号北冰洋在传统口味玻璃瓶汽水的基础上推出塑料瓶包装的版本,并且开始在线上销售。北冰洋主题公园也在毗邻北冰洋工厂的地方正式开业迎客。白天,人们可以在大白熊雕像的环绕下嬉戏玩水,体验北冰洋汽水和义利面包DIY;傍晚,还能在公园的烧烤区享受美食。老字号五芳斋也不甘示弱,开设无人餐厅,悬赏千万元征集裹粽机器人,还与迪士尼漫威电影开展跨界合作,处处彰显年轻活力。(2018年3月29日《北京日报》11版,《新零售下的老字号“复兴”》)
2023年,位于东四的老字号稻香村零号店,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前去打卡。武亦彬摄
稻香村建造的零号店成为热门打卡地。2022年春节前,店里推出包含兔子外形的“福兔菓”、粉色和绿色搭配的“迎春绣球”等精美糕点的“福兔献瑞”礼盒,以及狮子门墩、龙头门环、胡同门牌等胡同系列点心,成为很多市民眼中极具京味特色的伴手礼。在这里,人们排长队购物的火爆场景早已成为京城的一道独特风景,店员表示:“周末至少得排一小时,到晚上8点打烊时,柜台里基本空了,还老有人非要进来看看,把剩下能买的都买走。”(2023年5月8日《北京日报》1版,《老号新潮 消费磁石》)
如今,许多京城老字号凭借日益时尚的品牌形象和新颖潮流的产品,成功吸引年轻群体,开拓出老字号多元化发展的新局面。在人们的心中,老字号不仅是在传承品牌,更是承担着延续文化底蕴、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与责任。
本文总结了北京老字号从新中国成立后的公私合营时期到如今在政府扶持下创新转型的发展历程,通过不同时期多个老字号的具体事例,如砂锅居、盛锡福、义利等,展现了老字号在时代变革中的不断探索、适应和发展,体现出老字号在传承品牌的同时传承文化的重要意义。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10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