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互联网 +村医”模式降低心脑血管事件,江苏医院研究成果斐然,陈明龙教授团队研究:新型房颤管理模式助力全球慢病管理

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明龙教授团队在2月21日于国际顶级医学期刊《自然·医学》发表的一项里程碑式研究。该研究聚焦农村房颤综合管理,采用新型管理模式并通过临床试验验证其有效性,这一成果在多个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在推动全民健康工作中的成果展示等内容。

2月21日,国际顶级医学杂志《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以重磅长文形式,在线发表了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明龙教授团队的一项意义非凡的研究——《基于远程医疗的农村房颤综合管理:群随机对照研究》(Telemedicine - based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in village clinics: a cluster randomized trial)。此研究成果源于南京晨报的报道,晨报记者孙苏静带来了这一消息。

这项研究堪称里程碑式的成果。它开拓了一种崭新的“互联网 +村医”慢病管理新模式。其成果的数据相当硬核,通过这种新模式管理,能使心脑血管事件降幅达到36%,心血管死亡事件降幅达到50%,这无疑为全球医疗公平性这个难题给出了“中国方案”。

该研究的创新性体现在应用了基于远程医疗、以乡村医生为主导的房颤综合管理模式。并且通过规范的群随机对照临床试验(MIRACLE - AF研究),验证了这个新模式的有效性。这一模式有望为全球农村或者医疗资源匮乏地区的慢病管理找到解决的办法。

心房颤动(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这种病症与卒中和死亡率的增加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中国,大概有1.6%的成年人(约1800万人)受到房颤的影响。陈明龙教授团队的中国农村房颤调查研究发现,在中国农村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房颤患病率达到4.3%;平均卒中风险指数为3.3(≥2.0为高危患者)。然而,农村老年人对房颤的综合管理依从性仅仅只有1.7%。在中国农村,医疗主要依靠乡村医生,但是乡村医生在慢病管理方面能力有限,所以在提供优化的房颤管理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陈明龙教授团队开发出一种依托远程医疗平台、依靠房颤专家、以乡村医生为主导的新型管理模式,目的是提高农村老人对房颤综合管理的依从性。

这个研究是研究者发起的前瞻性、整群随机临床试验,研究纳入了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30个村卫生室的1039名≥65岁的房颤患者。经过36个月的随访,结果显示,新型管理模式组的患者心脑血管主要终点事件的发生率与传统管理模式组相比降低了36%,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了50%。

这个项目开启了远程医疗慢病整合管理的新模式。通过远程医疗平台,实现了房颤患者的综合管理,突破了地域限制,大大提升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优质医疗资源得以下沉,依靠专家团队,把优质医疗资源送到农村地区,让乡村医生能力得到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利用数字化和智能化手段,构建了县域医共体协同管理机制,为慢病管理提供了可以复制的样板。陈明龙教授说:“目前各国政府一直在全力倡导医疗资源的公平分配,解决健康不平等问题,而MIRACLE - AF模式能够直接改善弱势群体的医疗服务水平和健康结局,有着广泛的推广意义。”

我国政府一直积极致力于推动全民健康,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提升百姓的健康福祉。2016年提出“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9年推进“健康中国行动”;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乡村振兴”提出全面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提升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及健康管理水平;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MIRACLE - AF模式对这些政策的有效落地进行了探索,是中国政府推进全民健康工作的一个重要展示。

陈明龙教授表示:“后续的工作将会在‘四大慢病’管理领域进一步探索,扩展到更多的慢病领域,期望打造出可复制的区域协同智慧慢病管理样板和主动健康管理示范区,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本文总结了陈明龙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其研究的新型房颤管理模式在农村地区取得了显著成效,包括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和心血管死亡风险等。这一模式创新地采用了“互联网 +村医”的方式,对全球医疗公平性和慢病管理有着积极意义,同时也体现了中国政府相关健康政策的有效落地情况,并且未来还有进一步拓展的计划。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3237.html

(0)
WonderfulWonderful
上一篇 2025年2月24日
下一篇 2025年2月24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