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一周,孩子不想上学?背后原因不简单,解析孩子“不想上学”现象:多方面因素需考量

本文围绕孩子开学后不想上学这一现象展开讨论,通过多个实例讲述孩子不想上学背后可能存在的原因,如未能跳出假期舒适圈、情绪问题、家庭教养等,同时也阐述了家长应对这种情况的一些关键因素。

开学一周的时间里,李女士就听自己13岁的儿子念叨了不下10遍“不想上学”。他还为自己找了诸多理由,像是作业没完成、身体不舒服、不喜欢同桌等等。李女士只是不耐烦地回应“别烦了,快去做作业”,其实她自己也很困惑,为什么儿子总是抗拒上学呢?难道孩子有心理问题?开学一周,孩子不想上学?背后原因不简单,解析孩子“不想上学”现象:多方面因素需考量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儿少科张桦医生的诊室里,这周接待了不少“不想上学”的孩子。有些孩子开学后还没能从假期的舒适状态中调整过来,表现得行为懒散、课堂状态不佳、作业拖拉等,但正常情况下,经过几天调整就能适应学校生活。张医生表示:“不想上学的孩子中,青春期的居多。不过,有的孩子的确存在情绪问题,有的其实根本没病。”12岁的小刘就是被妈妈强行拖进诊室的。张桦医生问他:“是妈妈要你来看病,还是你自己要来的?”小刘委屈地说:“她非要我来,说我有病。”医生又问:“那你不想上学,是遇到了什么困难吗?”小刘回答:“没有,我只是发泄一下,我还是去了。”小刘告诉医生,他向妈妈表达不想上学的想法,本希望得到妈妈的鼓励,结果妈妈却指责他“畏难、懒惰、不上进”,给他扣了好几顶帽子,母子俩因此大吵一架,互不理睬。小刘觉得妈妈根本不了解自己。张桦医生询问了孩子的睡眠、饮食以及在校表现等情况后,判断小刘不存在需要干预的状况。张医生指出:“有的时候,家长错误解读了孩子的话,不能仅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孩子说的话。其实,孩子说不想上学,他是在表达:我遇到了困难,我需要安慰和帮助。”所以当听到孩子不想上学,家长先不要急着责备,一定要问清楚背后的原因。在门诊中,张桦发现,带着孩子前来就诊的父母往往非常焦虑、紧张,他们迫切希望孩子积极应对学业。在这些家庭里,学业可能是日常亲子沟通中重要且唯一的内容,孩子们的情感需求很难得到满足。那么,孩子不想上学就一定是家长的错吗?当然不是,“不想上学”的孩子中,确实有一部分存在抑郁、焦虑等问题。这些孩子不仅心情不好,还会思维迟钝,注意力、记忆力下降,精力也不好。初二女生小秋(化名)很内向,她轻声告诉张桦:“我已经忍受了2年,这一次,我实在不想去了。”经询问,原来在成长过程中,小秋始终处于低自尊状态。进入初中后,她难以面对青春期的竞争和同学的排挤,总认为自己不够好,还经常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她并不讨厌学习,只是想逃避那个环境。她的母亲是一名全职妈妈,性格焦虑、紧张,社交圈很小。母女俩在诊室里都显得局促不安。张桦医生在孩子身上仿佛看到了家长的影子。经过详细评估检查,张桦诊断这个孩子为抑郁症,需要治疗。但当她把治疗方案告诉妈妈,希望得到家庭支持时,妈妈却犹豫了,母女俩最后都不愿意治疗就回去了,这很让人惋惜,这个孩子原本是完全有机会改善的。然而,孩子不想上学,一定跟情绪有关吗?张桦说,“不想上学”其实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切忌把原因单一化,有时候,是此前积累了太多不利因素,而某个诱因的产生导致孩子“最后一根弦”崩掉了。14岁的小波不想上学,父母很着急。张桦发现,小波在学校学习困难,纪律不好,做事又冲动,同学们不愿意和他一起玩。“这个男孩子不是抑郁,他的问题根源在于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产生了连锁反应。”很多家长在孩子小学阶段就发现了多动的问题,予以干预后,情况明显改善。但是小波在表现出“多动症”时,父母并没有放在心上,他们对小波的学习没有太多要求,就忽略了他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到了青春期,多动障碍带来的问题不仅涉及到学习能力、人际关系,还带来了情绪波动。面对孩子“不想上学”的情况,当然不是没有办法应对。家长应努力营造一个充满爱与接纳的家庭氛围,理解孩子的感受、回应他们的需求。当孩子说不想上学时,父母应该如何应对呢?张桦谈到了4个关键因素。首先,要了解孩子本身的特质。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有些家长不了解孩子的特质,常以自己的喜好来塑造孩子,这过程必然艰难。孩子的“气质”不同,有的性情平和,乐观宽厚;有的性情易躁易怒,捉摸不透。有的孩子活泼善表达,你让他“少说话”他做不到;有的孩子很敏感,你劝他“想开点”也做不到。了解孩子特质后,要用不同的方法来应对,讲究尊重和接纳。其次,孩子看似随意说出的一句“不想上学”,不仅是情绪的一时发泄,也是在向父母释放一些信号。家长要学会听到孩子深层的表达,看到其中的情绪问题、关系问题,也可能就是真的遇到了学习的难题。与其冷漠回应“别找打啊”“我还不想上班呢”,不如认真听孩子把后面的话说完,不要理所当然代入自己的经验。第三,要关注孩子的人际关系,也要重视亲子关系。很多家长并不真正了解孩子,虽然有的会说“我的孩子我还不了解吗?”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孩子的心理发育特征,如认知能力、情绪特征、行为方式等都有个性化的一面,并且会随着年龄变化而改变。如果家长没能经常深入了解,很容易错过孩子的问题,甚至作出不恰当的决定。有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家长就能更容易理解孩子的语言,也会让孩子学会如何更好与人相处。第四,是家庭教养问题。不论溺爱还是忽视,都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负面影响,而适度的陪伴,则是孩子顺利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助力。张桦记得有一位因故没能在上海参加中考的学生,不得不去外地读书。想到要离开生活了十多年的上海,孩子非常抗拒,情绪一落千丈,出现了厌学情绪。为了帮助孩子,妈妈毅然放下上海的工作,到外地去陪他上学。她甚至看视频学习,从“十指不沾阳春水”迅速转型,学会了做菜。孩子非常感动,母亲的陪伴给了他无尽的力量和勇气,后来再也没说过“讨厌上学”了。

孩子不想上学是一个复杂的现象,背后原因多种多样,可能是假期后未调整好、情绪问题、家庭教养等。家长不能简单粗暴对待,应先探寻背后原因。同时,家长要营造良好家庭氛围,从了解孩子特质、听懂孩子深层表达、关注人际关系和亲子关系、重视家庭教养等方面来应对孩子不想上学的情况。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2178.html

(0)
WonderfulWonderful
上一篇 2025年2月22日
下一篇 2025年2月2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