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罗:高产的19世纪抒情风景画家 柯罗倾斜的树干:被低估的杰作

19世纪欧洲出色的抒情风景画家柯罗展开,讲述他的风景作品特色、高产情况、作品中的技法创新,如在《倾斜的树干》中的尝试。还阐述了他与枫丹白露森林的特殊情结,以及他和不同画家之间的联系,包括他与倪瓒在AI技术牵引下跨越时空的艺术关联等。

当我们观赏卡米耶·柯罗那些满是梦幻色彩与迷人情致的风景作品时,总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近代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柯罗,这位19世纪欧洲极为出众的抒情风景画家,他创作出的风景杰作宛如北宋小令一般,情致深婉。在他的画作里,那婆娑的树影仿佛隐藏着淡淡的忧伤,朦胧的雾霭氤氲着回忆的情结,迷离的湖面浮动着梦幻气质,水天一色浸染着诗意笔触,让观画者不禁流连其中。

柯罗在绘画方面有着诸多的创新之举。他将自然光引入风景画之中,在对自然进行精确观察与研究的基础上,还追求画面的氛围感。这些努力使得他突破了传统的古典主义技法,让自17世纪普桑之后沉寂了两个世纪的法国风景画再次复兴起来,并且成为了19世纪下半叶蓬勃发展的印象派绘画的先驱。

柯罗不仅在绘画技法上有突破,其创作产量也是相当惊人的。卢浮宫作为世界三大博物馆之一,在它的绘画部门收藏着来自1400多位艺术家的7500多件藏品,而柯罗的作品数量在卢浮宫的绘画收藏中独占鳌头,多达82幅。而且,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收藏家之间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说法:柯罗一生创作了3000幅作品,其中有1万幅收藏在美国。这虽然是个笑话,但背后的原因却很好理解。长期以来,柯罗的画作非常受欢迎,市场上常常供不应求,所以出现了大量的伪作。当收藏家拿着伪作找柯罗鉴定时,善良的柯罗担心收藏家利益受损,常常会在伪作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柯罗:高产的19世纪抒情风景画家 柯罗倾斜的树干:被低估的杰作

柯罗的《倾斜的树干》(摄于上博特展现场),这幅作品看似不起眼,但其精彩程度绝不亚于莫奈的《鸢尾花》。这是一幅描绘宁静湖边桦树景观的画作,创作于19世纪60年代早期,是柯罗绘制的几幅类似场景中的一幅。柯罗在这幅画中尝试了一种新的绘画技法,他在画作表面用点状笔触留下了许多颜料微粒,以此创造出一种闪烁的视觉效果。比如树丛主体左侧树枝上的叶子就是用这种方式绘制的,灰色的小笔触与天空的颜料相互交融,当近距离观察时,仿佛能看到物体溶于背景之中。这种颜料处理方式以及大量使用灰绿色,都体现了柯罗这一时期的风格变化。

在画中,倾斜在船上的男子和伸手采集树枝的女子是柯罗作品中的经典意象,尤其是伸手采集树枝的女子,这一意象让人不禁联想到他同一时期的不朽杰作《梦特芳丹的回忆》。再看船的内部,是用鲜艳的橙色纹路绘制的,女子的帽子也是相同的颜色。这种颜色是19世纪40年代使用的锰铬橙或黄颜料,柯罗经常用它来为自己风景画中的主要灰绿色调增添明亮的色彩强调。无论是密集的点状画法,还是人物的身形与姿态,又或者是灰绿与橙黄的对比使用,都能在后世的印象派及后印象派的画作中发现相似之处。而柯罗所说的“始终要想着大面、整体,想着那使你震惊的东西,永远不要丧失那使你激动的最初印象”,更是有着重要的意义。

枫丹白露情结

在巴黎市中心东南偏南55公里处,有一个名叫Fontainebleau的美丽小镇,朱自清先生将其译为“枫丹白露”,这个译名相较于徐志摩的“芳丹薄罗”更加完美。除了历史悠久且富丽堂皇的枫丹白露宫,这里最迷人的当属令人沉醉的枫丹白露森林。放眼望去,橡树、枥树、白桦等针叶树密密麻麻,就像一片巨大无比的绿色地毯。每到秋季,树叶渐渐变色,红白相间之处与“枫丹白露”的译名完美契合。在19世纪初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从意大利习画归来的柯罗既没有投身于充满硝烟的现实世界,也无意将自己封闭在宗教的彼岸世界,而是用他喜爱的中间色调——赭褐色或墨绿色,以及沉稳的平涂技法,慢慢沉浸在他所描摹的心灵风景——枫丹白露森林之中。

正是在这里,柯罗与卢梭、米勒等巴比松画派的艺术家们,第一次摆脱了历史风景画的种种束缚,走出室内,走进大自然。他们第一次看到真实的光投射到景物上形成的阴影,看到明暗跳动中色调的瞬间变化;第一次让树木、溪流、岩石成为表现的主体对象,引导人们将欣赏的目光投向它们,去感受原始自然的独特风貌在人们心中引起的震颤、惊异或柔情,去体验之前风景画作未曾带来的独特审美体验。柯罗在这里与欧洲古典主义画派的沙龙风景画彻底决裂,他不再满足于神话传说中的奇异景观或者人工搭建的“舞台布景”,而是在画布上创造出一个充满生机的真实自然。

多少个晨光初现或者水光返照的傍晚时分,柯罗就像王维一样,专注于眼前的溪流,看着薄雾从如镜的水面升起,在充满幻想的冥想中凝视远方,内心涌起一股诗意,就如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般。仿佛他只要看向那里,就能从森林深处或者树影之间捕捉到一束光、一粒微尘所带来的信息。于是,他拿起画笔,进入到一个独自与天地对话的境界。就这样,《枫丹白露森林》(1830)诞生了。

长久地凝视这幅早期的杰作,你能听到寂静中的万籁和鸣,感受到一种成熟且充满生机的优雅。你会发现情感的激流在理性的河道中缓缓流淌:焦灼变得平静,忧伤化为超脱,浓烈趋于冲淡。仿佛你自身那些微妙、尖锐且难以言表的情绪,也能从中找到自由释放的空间。所以,这幅画所描绘的不仅仅是一个夏日傍晚的普通森林,更是一个被现实束缚的灵魂得到解脱的广阔天地,是一颗饱经风霜的心灵得到治愈的山谷,是一条走过千山万水后想要永远沉浸其中的河流。

三十年后,莫奈、雷诺阿、西斯莱和巴齐耶四人结伴来到这片他们向往已久的森林。对于他们来说,这片风景不仅是自然的迷人之处,也是柯罗画笔下的绝世美景。数十年来,柯罗一直默默描绘着这片心灵的风景,风格接近后来的印象主义。在他的画里,灰绿色调调出的阴影与光的渐变让画面呈现出一种略显暗淡且带有忧伤的风景,还有一种不清晰的空气透视效果,而这正是印象派画家所追求的真实。

柯罗:高产的19世纪抒情风景画家 柯罗倾斜的树干:被低估的杰作

左:AI学习柯罗风格后创作的《六君子图》;中:AI基于倪瓒《六君子图》生成的真实风光图;右:倪瓒《六君子图》

就这样,两位相隔五百年的天才画家在同一种艺术语境下相遇了,他们用画笔下的婆娑树影表达着各自复杂的人生境遇。所以,当我们在中华艺术宫举办的“居然水中间——近代以来的江南景观美术作品展”上,看到一组由人工智能辅助生成的风景画《倪云林与柯罗》时,不必太过惊讶。虽然两位画家身处不同的地域和时代,但他们都从大自然中获取了滋养和灵感。面对山川风物,他们在材料、技法、描绘角度以及内心情感的抒发上都有所不同,然而画作风景中强烈的抒情性让他们再次相遇。他们肯定想不到,数百年后,会在AI技术的牵引下,完成一次跨越时空的“神交”。

柯罗这位19世纪的画家,包括他的绘画特色、高产情况、技法创新以及他与枫丹白露森林的特殊联系。还阐述了他与其他画家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他与倪瓒跨越时空在AI技术下的艺术关联,展现了柯罗在绘画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广泛影响。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2076.html

(0)
Daniel AdelaDaniel Adela
上一篇 2025年2月22日
下一篇 2025年2月2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