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下20℃的坚守:汗马保护区科研人员的使命之旅 探秘内蒙古汗马保护区:科研人员的寒地科研之行

2025年1月23日央视《新闻直播间》报道的内蒙古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人员的工作情况。该保护区内有众多珍稀野生动植物,尽管冬季寒冷且积雪深厚,1月最高气温达零下20多摄氏度,科研人员仍需进入林区开展科研活动,目的是精准掌握野生动物的种群规模、活动领域和栖息环境等,还讲述了科研监测小队工作中的具体事件以及后续的成果统计。

在2025年1月23日这一天,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直播间》的“新春走基层”专栏播出了一则令人敬佩的新闻,名为《零下20℃踏雪寻踪 只为守护这些“神奇动物”》。这则新闻将镜头对准了内蒙古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这个保护区坐落在大兴安岭北段的原始森林腹地,就像是一座野生动植物的宝藏之地,尤其是珍稀野生动植物众多。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就有驼鹿、紫貂、貂熊等多达9种呢。想象一下,在这样一个充满生机又神秘的地方,有着那么多珍贵的生命需要被守护。

这里的冬季可不好过,寒冷又漫长,积雪厚得像一床巨大的白色棉被。1月份的时候,最高气温也只有零下20多摄氏度。但保护区的科研人员可没有因为这样恶劣的环境就退缩。为什么呢?因为在白雪的覆盖下,野生动物们留下的足迹、卧迹等痕迹就像隐藏的宝藏线索一样,最容易被捕捉到了。所以,科研人员必须进入林区,去记录下野生动物的行动路线,这样才能精确地掌握它们的种群规模有多大、活动领域在哪里以及栖息环境是什么样的。

早上7点半的时候,科研监测小队还没出发就遇到了一个大难题。前几天的雪下得实在是太大了,大到车辆根本无法行进。这时候,站长奚修收仔细地研判了情况之后,做出了一个决定。他放弃开车前往碱场区域,而是改为徒步前往另一个地点,那就是距离管护站六公里外的塔里亚河附近。

零下20℃的坚守:汗马保护区科研人员的使命之旅 探秘内蒙古汗马保护区:科研人员的寒地科研之行

队里有两个年轻的队员,马壮壮和李洋。只要有机会,李文良和奚修收就会像经验丰富的老师一样,给这两个年轻人讲解动物痕迹的鉴定知识。李洋还是队里唯一的女孩子呢,她负责记录动物的活动轨迹,这些记录对于后续的回访工作可是非常重要的。

零下20℃的坚守:汗马保护区科研人员的使命之旅 探秘内蒙古汗马保护区:科研人员的寒地科研之行

在这次科研活动中,驼鹿是重点监测的物种。当科研人员找到了它们的觅食痕迹后,奚修收和李文良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判断,这附近应该还隐藏着更多的线索。于是,他们决定让队员沿着河道再次仔细地摸排。

零下20℃的坚守:汗马保护区科研人员的使命之旅 探秘内蒙古汗马保护区:科研人员的寒地科研之行

在保护区里,有一些相机被布设在野生动物经常出没的地方。虽然这些相机上都安装了定位系统,但是设备是否遭到动物的啃食、是否被移了位置,这可都是关系到能否顺利回收相机的关键因素呢。

零下20℃的坚守:汗马保护区科研人员的使命之旅 探秘内蒙古汗马保护区:科研人员的寒地科研之行

经过简单的查看之后,队员们取走了储存卡,并且更换了红外相机的电池。这一趟还算是比较顺利的,4个红外相机都陆续被安全地找到了。到了下午四点多的时候,队员们赶在天黑之前结束了当天的工作。第二天,小队成员回到了位于根河市金河镇的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然后开始整理回收的储存卡。在过去的136天里,这几台相机可是发挥了大作用,共监测到包括驼鹿、貂熊、紫貂、棕熊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种。

零下20℃的坚守:汗马保护区科研人员的使命之旅 探秘内蒙古汗马保护区:科研人员的寒地科研之行

虽然其他的信息还在陆续整理之中,但是根据目前已经完成的统计结果来看,现在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已经监测到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6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驼鹿的种群数量已经超过了300只。这无疑是科研人员努力的成果体现。

零下20℃的坚守:汗马保护区科研人员的使命之旅 探秘内蒙古汗马保护区:科研人员的寒地科研之行

本文总结了内蒙古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人员在严寒环境下进行科研活动的事迹。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如大雪封路等,进入林区开展对野生动物的监测工作,包括对动物痕迹的鉴定、相机的回收查看等工作内容,最终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如监测到多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以及掌握驼鹿种群数量等,展现了科研人员的敬业精神和保护区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情况。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156.html

(0)
FosterFoster
上一篇 2025年1月25日
下一篇 2025年1月25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