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外卖行业谣言,共筑健康网络环境,揭秘外卖行业谣言背后的利益链与危害

本文聚焦外卖行业谣言问题,详细介绍了诸如“45岁以上不能当外卖员”、“吐槽式晒工资”、“假剧本视频”等谣言案例,分析了谣言产生的原因及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最后探讨了应对谣言的治理措施。

在当今社会,外卖平台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外卖员群体也日益壮大。他们不辞辛劳,穿梭于大街小巷,无论风雨都为大家提供着便捷的服务,这份辛苦大家都看在眼里,对他们的付出也充满了共情。然而,正是这样一个为大众带来便利的行业,却成为了一些网络造谣者眼中的“香饽饽”。

“45岁以上不能当外卖员”?纯属谣言!

前段时间,一段声称“外卖平台不允许45岁以上的骑手接单和做外卖员”的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这可把不少外卖骑手吓得不轻,“年龄焦虑”瞬间在他们中间蔓延开来。不过,警方很快展开了调查,真相也随之浮出水面——原来这段视频是彻头彻尾的捏造。

警惕外卖行业谣言,共筑健康网络环境,揭秘外卖行业谣言背后的利益链与危害

蜂鸟即配武汉盘龙城站站长 马晶表示:订单分配主要是依据平台的大系统数据来计算的,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骑手的位置,平台会优先把订单派给距离近的骑手,这和年龄根本没有关系。

警惕外卖行业谣言,共筑健康网络环境,揭秘外卖行业谣言背后的利益链与危害

武汉市公安局黄陂区分局网安大队大队长 杜仲介绍,造谣者魏某在网上看到了涉及外卖员的热点话题,为了博取流量,他就编造了45岁以上外卖员不能接单的虚假信息,并发布到了网上。魏某经营着一个自媒体账号,平时就喜欢发布一些社会热点话题。这次他利用公众对就业问题的关切,通过煽动公众情绪来达到涨粉引流的目的,却完全没有考虑到自己行为背后要承担的法律后果。最终,警方依据治安处罚法相关规定对魏某给予了治安处罚。

“吐槽式”晒工资,视频难辨真伪

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有不少人会亲自“下场”,冒充外卖员的身份来制造谣言,而且这样的谣言往往更难让人辨别真假。

有一段视频中,一名男子表情愤怒,吐槽自己辛苦工作一个月,却只能拿到两三千元的工资。视频评论区里,网友们的看法也是五花八门。有的网友安慰外卖小哥工作不容易,很辛苦;而有的网友则把矛头指向了外卖平台,认为是平台的规则不合理。

警惕外卖行业谣言,共筑健康网络环境,揭秘外卖行业谣言背后的利益链与危害

泰州市公安局海陵分局城南派出所副所长 倪中锦指出,嫌疑人在短时间内发布了多条关于工资条的内容,可正常情况下,我们的工资是半个月或者一个月发放一次,根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多次结算工资。而且这些视频的话术基本统一,开头都是说“我服了,某某平台工资发放了,然后怎么样”。

工资条存诸多疑点,男子非外卖平台员工

与此同时,办案民警还发现,这名男子所晒的工资条不仅来自一家外卖平台,而且工资条上的姓名和工号也都不一样。那么这些工资条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警惕外卖行业谣言,共筑健康网络环境,揭秘外卖行业谣言背后的利益链与危害

泰州市公安局海陵分局网安大队副中队长 马克透露,工资单上显示的外卖站点为泰州市梅兰中路,可经过核实发现,这个站点根本不存在,就连这条道路也是子虚乌有。

经过调查,警方确认这些外卖小哥晒工资条的短视频,包括视频中出现的工资条,全部都是这名男子伪造的。张某到案后,民警在他的手机中还发现了大量尚未制作完成的短视频,内容同样是他冒充外卖小哥晒工资条。

警惕外卖行业谣言,共筑健康网络环境,揭秘外卖行业谣言背后的利益链与危害

其实在这些视频的评论中,也有一些网友看出了张某是在发布虚假短视频博流量,张某自己也注意到了这些评论。但他却满不在乎,在他看来,虽然视频内容是虚假的,但自己只是想挣点钱,不会出什么大问题。可据警方统计,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张某已经累计编造发布虚假视频70余条,总播放量近500万,而且这些虚假视频已经对相关外卖平台的经营活动产生了负面影响。

假剧本假情绪假对立,假视频挑动公众情绪

除了这种吐槽式的造谣,还有一些网红博主的行为更为恶劣。他们虚构剧本,编写段子,采用情绪对抗激烈的视频桥段来挑动观看者的情绪,以此来博取流量。

自导自演“女外卖员送餐回来发现车被偷”

“女外卖员送餐回来发现车被偷”的视频一发布就引发了热议。视频中,一名穿黄色马甲戴黄色头盔的女子在路灯旁跺脚痛哭,很多网友看到后都愤怒地谴责小偷,甚至对社会治安产生了怀疑。湖南怀化民警经过调查核实确认,周某三人为了吸引流量、赚取经济利益,在多个视频平台上发布了多条自导自演的虚假视频。

警惕外卖行业谣言,共筑健康网络环境,揭秘外卖行业谣言背后的利益链与危害

从账号介绍来看,视频的主角是一名外卖员,而这些视频记录的都是他送餐时遇到的各种无理要求。比如有一条点赞量高达4.6万余次的视频,讲述的就是外卖员在送餐时遇到刁钻顾客,最终一气之下吃掉了顾客外卖的情节。

警惕外卖行业谣言,共筑健康网络环境,揭秘外卖行业谣言背后的利益链与危害

钦州市公安局钦南分局民警 冼圣金表示,调查后发现,他们都怀揣着一个“主播梦”“网红梦”,想通过噱头博眼球,吸引粉丝。等达到一定的粉丝基数之后,再去直播带货,从中获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王某溢等4人的行为涉嫌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警方依法对4人进行了行政处罚。

外卖等民生行业成为AI谣言重灾区

记者梳理发现,不只是外卖员,还有一些职业身份也成为了不法牟利者造谣的对象。比如针对网约车司机,有说某司机拒载,与乘客冲突的;针对快递员,有说快递员偷客户快递、快递员暴力分拣的。类似这样的短视频都曾在一时之间引发了众多关注,但事后却都被证明是谣言。那么,为什么造谣者会盯上这些就业者呢?

专家介绍,不难发现,这些谣言对准的外卖员、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都是灵活就业者。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教授 李丹林指出,其实这些群体跟我们的日常生活都有密切的关系。搞虚假信息的行为者,正是利用了人们会更多关注这些群体的事情。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王君超表示,虚假摆拍的短视频,实际上是摸准了一些受众的喜好,知道他们喜欢看什么样的视频,比如说煽情的,赚取眼泪的。

涉骑手等谣言年增长率超150%

警惕外卖行业谣言,共筑健康网络环境,揭秘外卖行业谣言背后的利益链与危害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王君超介绍,现在有人用AI软件来制作这些视频,一方面制作速度更快,更容易大规模生成视频内容;另一方面,这些视频又非常逼真,让人真假难辨。

2024年4月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新媒体中心发布了关于《AI谣言》的研究报告,报告中指出外卖等民生行业成为经济与企业类AI谣言重灾区,报告还分析了网民在看到这些AI谣言时的情绪。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王君超称,大概有20%多的人对虚假视频的情绪是厌恶,还有70%多的人是愤怒,所以大家实际上对这些短视频的情绪是负面的。

虚假“悲情剧本”泛滥,如何规制

这些谣言一经发布,往往会在短时间内大量获得流量,而且大家对这些短视频的情绪是偏负面的。那么,这样的虚假谣言的传播,会给社会带来哪些伤害,又该如何规制呢?

专家指出,这些以外卖员、快递员等为主角的网络内容,要么营销悲情故事,要么挑起学历、性别对立,要么制造社会恐慌,不断挑动大众情绪。更有甚者,通过购买水军、操控网络评论等方式扩大影响力,吸引公众关注后,再通过直播打赏、众筹捐款、情绪化带货等方式收割流量利益。

警惕外卖行业谣言,共筑健康网络环境,揭秘外卖行业谣言背后的利益链与危害

专家介绍,“苦情化”“猎奇化”的炒作,对灵活就业群体劳动者形象带来的伤害是难以在短期内修复的。

武汉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喻丰表示,我们对弱势群体,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叫共情的聚光灯。一旦一个弱势群体出现,我们就会愿意把注意力投入到他身上。但如果假的看多了,对于真的需要帮助的人其实是一种遮蔽,就好像把聚光灯放在了假的身上,或者经过一次次的受骗,我们就不再打开这盏聚光灯了。

专家认为,这些虚假信息不但会导致人们对灵活就业人员产生误解、激化社会矛盾,而且常常与违法犯罪行为紧密相连。

警惕外卖行业谣言,共筑健康网络环境,揭秘外卖行业谣言背后的利益链与危害

专家指出,针对这些谣言要运用“刑事震慑+行政监管+民事追责+平台自治”的多维框架,并推动外卖平台与监管部门数据共享,实现谣言“源头阻断—精准打击—社会共治”的闭环。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王君超建议,也要从这些谣言产生的背景里,去提取、挖掘舆情,客观分析这些谣言产生的社会土壤。这样我们对谣言的治理就能够获得综合的效益。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教授 李丹林强调,需要我们运用治理的思维,多元主体要共同努力去解决这样的问题。

本文深入剖析了外卖行业谣言的多种形式,包括年龄限制谣言、虚假工资条、假剧本视频等,揭示了造谣者为博流量、谋利益而罔顾法律和道德的行为。这些谣言不仅对相关行业和从业者造成了负面影响,还引发了社会矛盾和公众情绪波动。同时,指出外卖等民生行业成为AI谣言重灾区的现状及原因。最后,专家提出了应对谣言的治理措施,强调多元主体共同努力,运用多维框架和数据共享实现谣言治理的闭环,以维护社会秩序和行业健康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7893.html

(0)
Daniel AdelaDaniel Adela
上一篇 2025年3月17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17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