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在就业援助方面的举措和成效,以倪世静通过公益性岗位成功就业为例,引出人社部门在公益性岗位相关的补贴政策,以及对就业困难群体全流程的就业援助服务,包括动态识别、精准施策、政策兜底和常态服务等内容。
“多亏了公益性岗位安置政策,我才得以稳定就业啊。”宣城市安居物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倪世静,在谈及自己的求职经历时,心中满是感慨。年近50岁的倪世静,曾因家庭缘故做了数年的“全职妈妈”。长时间与社会脱节后,由于缺乏工作技能,她始终未能找到合适的工作,于是成为了“就业困难人员”。
“我现在做物业客服工作,算上公益性岗位的政府补贴,每个月能拿到大概3000元。”2024年12月,在市人社部门的帮扶下,倪世静通过安居物业的公益性岗位开始工作。就在近日,她领到了第一个月的工资,她忍不住连连称赞政府部门的就业援助服务工作。
据市公共就业服务中心主任冯新年介绍,人社部门会给吸纳公益性岗位的单位提供社保补贴,同时给予就业者个人岗位补贴,以此激励个人和用人单位积极参与就业创业。“公益性岗位的就业门槛比较低,对于像倪世静这样缺乏就业技能且年龄偏大的劳动者来说很合适。它不仅能让就业困难人员迅速就业,还能帮社区里的中小微企业解决招工难的问题。”
近年来,宣城市人社局将目光聚焦在大龄、残疾、长期失业、零就业家庭等重点就业困难群体上,精心构建了“精准识别—个性帮扶—援助兜底—跟踪回访”的全流程就业援助服务闭环,并积极开展“就业援助月”专项活动,助力就业困难群体就业。2024年,全市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达到2.68万,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人数为3032人,分别完成目标任务的265.3%、112.3%。
在动态识别方面做到“底数清”。完善就业困难人员实名制动态认定与退出管理机制,市、县、乡镇、社区四级组织联动,安排党员干部针对“智慧就业”系统中的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服务对象进行“一对一”全面对接联系。同时,加强与公安、民政、残联等部门的数据交互共享,主动且精准地甄别服务对象。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一人一档”的实名制动态管理,重点关注就业意愿强烈的困难群体,全程监督帮扶情况和目标进度,明确人员底数、就业状态、就业意愿和服务需求。
精准施策做到“帮扶细”。主动与辖区内的各用人单位取得联系,动员那些经营业绩佳、社会责任感强的企业设立一批门槛低且有保障的爱心岗位。依靠“三公里”就业圈、零工市场等服务平台,收集物业管理、便民服务、保洁保绿等就业岗位。精心组织“2 + N”主题招聘,制定分行业、分岗位、分地区的招聘计划,向服务对象点对点推送招聘活动和岗位信息。在招聘现场设置就业援助专区,为就业困难群体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指导、创业扶持、法律援助等服务,制定“一人一策”援助计划。2024年,全市共举办就业援助专场招聘会183场,累计参会企业4216家,提供岗位将近4万个。通过“三公里”就业平台促成近7.5万人次就近就业。线上线下零工市场为2.14万人次零工提供服务。
政策兜底确保“成效实”。综合运用社保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政策、职业培训和评价补贴、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等政策,鼓励企业吸纳就业援助对象就业,支持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自主创业,对通过市场渠道无法就业的服务对象进行兜底安置。结合“春风行动”,组织人社服务专员在春节期间深入高铁站、招聘现场、社区村组发放就业援助政策宣传单页,开展政策宣传解读。2024年,全市促使3.2万名脱贫人口实现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2183个。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2.3万人次。市本级为661名就业困难人员发放灵活就业社保补贴2658700元。
常态服务实现“保障稳”。大力推行“大数据 + 铁脚板”精准服务模式,建立常态化定期联系回访制度,形成“日推进、周调度、定期通报”的高效工作机制。通过电话、短信或者入户走访等方式逐月跟踪回访,实时掌握就业状态并动态更新,分级分类提供政策咨询、职业介绍、技能培训、援助安置等精细化服务,确保就业援助工作的连贯性和稳定性。2025年,全市预计开发公益性岗位2000个。(胡媛媛 全媒体记者 徐晨)
本文总结了宣城市人社局在就业援助方面的工作成果。通过讲述倪世静的就业故事引出公益性岗位政策的积极意义,详细阐述了全流程就业援助服务中的动态识别、精准施策、政策兜底和常态服务四个方面的工作内容和成效,展示了宣城市在帮助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1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