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李雪梅在意大利从事华文教育30多年的经历。她在意大利的教育工作中取得了众多成果,在多所大学任教并积极参与华文学校的创办与发展,还获得了“帕多瓦杰出人士”称号。
不久之前,在意大利帕多瓦大学的伽利略礼堂,一场备受瞩目的“帕多瓦杰出人士”颁奖典礼盛大举行。而在众多获奖者之中,李雪梅显得格外耀眼,因为她是近30年来首位获得此殊荣的华人。帕多瓦市市长焦尔达尼亲临颁奖仪式现场,并且对李雪梅赞誉有加,称她为“文化交流的桥梁,教育创新的典范”。
回溯往昔,1983年时,李雪梅从辽宁师范学院(也就是如今的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顺利毕业。毕业后,她在国内开启了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之旅。时光流转到1992年,她带着年仅4岁的女儿,踏上了前往意大利的行程,目的是与正在帕多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丈夫团聚。
1995年,威尼斯大学开始招聘中文教师。幸运的是,在一位教授的大力举荐之下,李雪梅参加了此次招聘考试,凭借自身的实力,她最终被正式聘用。进入威尼斯大学之后,李雪梅与同事拉菲伦萨教授携手,在威尼斯大学东方语言学院创建了翻译系,从此两人开始教授中文、汉语语法以及翻译相关的课程。
在后续的教学工作进程里,李雪梅肩负着双重任务,既要“带老师”,又要“带学生”。她陷入回忆说道:“那个时候,只要一下课,就总会有老师在教室门口等着我,想要跟我交流语法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其他难点问题。课间仅仅10分钟的休息时间,我连喝口水的功夫都没有,大家学习中文的热情简直高涨到了极点。”
在威尼斯大学任教期间,李雪梅精心编写了《你好,中国》系列教材。这些教材的影响力不容小觑,除了在威尼斯大学本校被广泛使用之外,还被意大利的多所高校采用。在威尼斯大学度过的19年教学生涯,让李雪梅逐步成长为威尼斯大学翻译系中文教师的负责人。之后,她又先后收到摩德纳大学和的里雅斯特大学的邀请,担任特聘教授,并且受聘于帕多瓦大学,负责为硕士研究生教授中文语言与中国文化。李雪梅表示,在这些意大利的大学从事教学工作,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既懂中文又热爱中国文化的意大利学生,这让她内心充满了成就感。
除了在大学的繁忙工作之外,李雪梅在业余时间还主动承担起帮助当地华侨华人朋友孩子学习中文的义务。2001年,在当地华商会以及学生家长的支持与帮助下,李雪梅创办了意大利金龙学校。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金龙学校逐步发展壮大,最终成为威尼托大区规模最大的华文学校,并且先后建立了7所分校。
李雪梅满怀憧憬地说:“创办一所正规的、专业化的学校,一直是我的梦想。”她想要在金龙学校的基础上进行转型升级,从而创办一所正规的学历制学校。她的这个想法得到了一些志同道合朋友的支持,最终确定在意大利的教育文化名城帕多瓦市创办一所国际学校。为了能够全心全意地办好这所学校,李雪梅毅然辞去了在所有大学的教职工作。
2013年9月,中意国际学校正式开学,李雪梅担任校长一职。她告诉记者,中意国际学校直至今日仍然是意大利乃至整个欧洲唯一一所由华人创办并且纳入当地教育体制的三语寄宿学校。
学校的管理工作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涵盖了诸多方面,像是学校资质的审核、教学工作的推进、教师资质和工资待遇的确定、学校设施的维护以及税收的缴纳等问题。李雪梅感慨万千地说:“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严格遵循意大利的法律和要求,成功创办了一所正规学校,这十几年来,一路走来确实充满艰辛。”
李雪梅介绍说,学校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基础教育体系,包括幼儿部、小学部、初中部和高中部,并且成为了帕瓦多省18所重点中小学之一。学生的组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最初单一的华裔学生,发展到如今意大利学生和其他外籍学生的占比达到了40%。
学校成立之后,李雪梅更加积极地致力于意中教育、文化交流。她组织威尼托大区的校长和师生以及中意国际学校的学生和家长到中国访问,目的是让他们深入了解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李雪梅说:“到中国访问之后,很多人都刷新了自己的认知,他们爱上了中国,也喜欢上了中国文化。”
对于获得“帕多瓦杰出人士”这一称号,李雪梅表示,这是对她以及中意国际学校这座“桥梁”所取得成绩的肯定与赞扬,同时也是一种鼓励和期许。她充满信心地说:“意大利是马可·波罗的故乡,他是开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先行者,我们学校一定会不断涌现出新时代的马可·波罗。”
回顾自己在意大利从事华文教育30多年的历程,李雪梅说,她走过的是一条布满荆棘但又铺满鲜花的道路。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一方面是源于自己对华人教育的执着与热爱,另一方面则是来自丈夫的支持与陪伴,“在华文教育这条路上我们并肩前行”。
本文总结了华人李雪梅在意大利从事华文教育30多年的经历。从在大学任教到创办华文学校和国际学校,她在教育领域取得诸多成果,积极推动意中教育文化交流,她的努力和成果得到认可,荣获“帕多瓦杰出人士”称号,她的故事体现了华人在海外教育文化交流中的积极贡献。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1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