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自2024年1月1日起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每天一节体育课”政策后的成果,包括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优良率提高、近视率下降等,还会阐述该政策受学生和家长欢迎的情况,以及在推行过程中师资、场地、课程质量这三大难题的解决方式,最后探讨这一政策是否能在全国推广。
据新华社深圳2月19日电(记者王攀、王浩明、白瑜),深圳市教育局发布的数据表明,自2024年1月1日开始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每天一节体育课”的政策之后,深圳市中小学生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的优良率有了显著提升,提升幅度超过6%,同时近视率下降幅度超1%。
2024年12月23日,深圳大学附属中学初中部的学生在体育课上学习舞龙(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每天一节体育课”的政策受到深圳学生和家长的广泛欢迎。孩子们纷纷表示“我最喜欢的课就是体育课!”。家长们也觉得,孩子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身体素质的提升,还收获了快乐与自信心。
南山区一所中学初一学生家长陈泽恒说:“现在学校体育课每天都有,每周还增加了一门咏春特色课,感觉孩子体质明显好了,而且开心了很多。”
师资、场地、课程质量 三大难题怎样攻克?
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推行“每天一节体育课”政策,必然会遭遇诸多困难,其中师资和场地问题尤为突出,并且如果体育课的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那这项政策的效果也必然会大打折扣。
——体育老师不足怎么办?
由于“每天一节体育课”使得课时大量增加,体育教师出现很大缺口,深圳为此启动紧急招聘,在一年之内中小学新增约2000名体育教师,增幅达25%。
深圳市教育局体卫艺处副处长魏新华表示:“开始肯定会有一些非体育老师参与体育课的教学,在这个过渡时期,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都很包容。”
深圳龙岗仙田外国语学校书记吴红剑介绍,在刚刚实施“每天一节体育课”的过渡期间,学校曾尝试让有意愿、有能力的英语老师带体育课,结果令人意想不到。
吴红剑说:“懂体育的英语老师用双语教学上体育课,孩子和家长都挺愿意。”
深圳的小学将体育课搬到校外(受访者供图)。
“每天一节体育课”实施后,深圳市教育局、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等部门还积极和深圳市各区一起,在有条件的学校和社会场馆实施“场馆双向开放”。上学时,社会场馆向学校开放;放学后,学校场馆向社会开放。这样既解决了学校体育场地不足的问题,也增加了市民在下班后和节假日运动场地的供给。
——体育课质量如何保障?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深圳不少学校在体育课程的编排上用心良苦,让“每天一节体育课”不再是简单的重复。
仙田外国语学校的学生在上游泳课(受访者供图)。
“每天一节体育课”能否在全国推广?
深圳实施“每天一节体育课”政策后,不少地方也陆续跟进,例如最近北京市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要求小学和初中每天一节体育课,云南、安徽、天津等省市此前也出台了类似政策。
未来,“每天一节体育课”能否在全国推广,成为小学生和初中生的“标配”呢?
郑秀玉表示:“完全可以,深圳的经验是不管怎样先动起来。”
2024年12月23日,深圳大学附属中学初中部的学生在体育课上练习足球(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郑秀玉说,在当时出台政策的时候,就想到一定会面临巨大的困难和挑战,“深圳的使命就是先行示范,如果这项改革是正确的,那我们就要做,在做的过程中解决问题,而不是碰到困难和问题就退缩”。
对于师资问题,受访专家学者认为,体育教师师资的供应是充足的,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和退役运动员的数量庞大,最重要的是继续深入推进“体教融合”改革。
郑秀玉还表示,在推进“每天一节体育课”的过程中,虽然场地和师资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阳光下的操场上动起来。“哪怕没有专业体育老师教,但让孩子们能够晒晒太阳,见见阳光,蹦蹦跳跳,就能让更多的孩子健康和快乐起来。”
深圳自2024年1月1日起实施“每天一节体育课”政策成效明显,学生体质优良率提高、近视率下降,受到学生和家长欢迎。在推行过程中面临师资、场地、课程质量等难题,但通过多种方式解决,如紧急招聘教师、场馆双向开放、用心编排课程等。不少地方也在跟进这一政策,从师资供应等方面看该政策有全国推广的潜力。
原创文章,作者:东海凝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0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