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论述了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 - 2035年)》提出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的背景下,阐述高等教育布局涵盖的多方面内容以及其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重要意义。重点强调了资源配置在优化高等教育布局中的关键作用,包括要统筹处理供给与需求、公平与效率、存量与增量、政府与市场等多方面的关系等内容。
高等教育在建设教育强国进程中占据着龙头地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以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 - 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都着重指出,高等教育布局的优化势在必行。高等教育布局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其中既包含高等教育的学科、层次、类型布局,还涉及高等教育区域布局以及中央部门所属高校与地方高校的布局等多方面内容。这一布局在教育强国的建设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优化高等教育布局时,资源配置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涵盖的内容较为丰富,既包含人财物等物质基础,也包含政策导向等因素。要实现高等教育布局的优化,就必须对供给与需求、公平与效率、存量与增量、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进行统筹协调处理,始终坚持正确的导向,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益,从而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助力。首先,要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供给和需求乃是高等教育布局的根基所在,实现二者之间的动态平衡也是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基本要求。以需求来确定供给,以供给来促进需求,推动供需达成动态平衡,这是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总体原则和要求,它规定了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秩序,以及发展的轻重缓急和优先次序。供给和需求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两个核心方面,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等供给方面要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国家战略需求相契合,二者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缺乏社会需求,供给便无法实现,新的需求能够催生新的供给,例如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会产生新的人才类型需求;反之,没有供给,需求也无法得到满足,新的供给能够创造新的需求,人类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创新人才能够实现科技创新并创造新的生产形态。倘若高等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失衡,就会导致毕业生出现结构性就业困难以及大量人才学非所用的现象。高等教育供给和社会需求的动态平衡是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高等教育布局的基本目标。学科专业的科学设置与调整机制是保障高等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平衡的基础条件。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调整迭代周期不断缩短,经济和产业结构对未来专业及其人才培养的要求更高、变化更快将成为常态。当前我国人才供给结构与未来产业需求的适配度较低,因此需要依据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关系,对高等教育的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统筹规划,构建适应未来产业发展需求的学科动态调整机制,从而形成与未来产业需求相匹配的人才培养体系。此外,要完善质量、特色、贡献导向的监测评价体系,健全动态调整和多元投入机制,加大资源配置力度。《纲要》提出,建立由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一流学科培优行动,推动学科融合发展,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支持濒危学科和冷门学科。通过对学科设置调整机制进行改革,使学科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相匹配,更好地发挥高等教育的价值。其次,要统筹好做优增量和提质存量的关系。高等教育布局需要对做优增量和提质存量的关系进行统筹协调,全面提升资源配置效率。高等教育布局既是布局新高校和新学科的过程,也是对已有高校和学科进行调整优化的过程,前者属于增量,后者属于存量,二者紧密关联、相互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存量与增量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显著增强。高等教育布局要拓宽视野,优化资源配置,善于从增量和存量相结合的视角去观察问题、提出发展方案并解决问题。回顾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的前十几年,我国高等教育主要以规模扩张为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不足10%提升到如今的超过60%,实现了从精英化到普及化的跨越。在这一发展历程中,资源配置主要是推动高等教育快速扩张,扩张的主要载体是以高职院校为主的专科层级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这也导致我国目前人才培养重心偏低的培养结构。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需要从“金字塔形”转变为“橄榄形”。据估算,我国高等教育学龄人口将在2032年达到顶峰,之后会逐步下降。因此,促进人才培养结构优化不能仅仅依靠扩张增量来解决问题,还需要对存量进行调整优化。从国际比较来看,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占比普遍超过20%,而我国目前还不到10%。《纲要》提出,有序扩大优质本科教育招生规模,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稳步提高博士研究生占比,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面向未来,资源配置需要向研究生教育和优质本科教育倾斜,同时对现有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改革,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层级结构的上移。再者,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高等教育布局必须妥善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坚持促进公平与提高效率的统一,这也是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价值取向。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高等教育布局既要考虑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布局与人才分布相匹配、相一致,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又要考虑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让高等教育资源适度向中西部和民族地区倾斜,确保高等教育布局的公平性。《纲要》明确提出,支持部省合建高校加快发展,优化省部共建高校区域布局。新增高等教育资源要适度向中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倾斜。完善对口支援工作机制。同时,要统筹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和地方高校发展。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有110多所,在高等教育中所占比例不到5%,而地方高校占比超过95%;中央所属高校多数为“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办学特色突出的学校,整体办学质量较高,地方高校数量众多、范围广泛、类型多样,办学特色和质量参差不齐。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过程中,在促进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发展的同时,也要考虑各个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诉求和客观需要,调动各个省份和地方发展高等教育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促进地方高校高质量发展。最后,要发挥好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作用。高等教育布局要充分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作用,优化资源配置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并非意味着更多地发挥政府作用,而是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将政府该做的事情做好做到位,解决好缺位、越位问题。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就是要营造更加公平、更具活力的高等教育发展环境和竞争机制。高等教育分类发展要充分发挥高校办学自主权,建立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和资源配置机制,促进高校科学定位和分类办学,而不能依靠行政命令和指定方式进行分类改革。《纲要》提出,按照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等基本办学定位,区分综合性、特色化基本方向,明确各类高校发展定位,支持理工农医、人文社科、艺术体育等高校差异化发展。这表明研究型、应用型和技能型高校并非按照规模和学科的齐全程度来定位——研究型大学可以小而精,学科单一,应用型高校和技能型高校也可以规模庞大,学科齐全;研究型高校也可称为“学院”,应用型高校、技能型高校也可称为“大学”。不以名称、规模、学科来界定高校分类,而是以办学质量和办学特色来划分高校类型,促进高校合理竞争、各安其位。根据不同类型高校的功能定位、实际贡献、特色优势,建立资源配置激励机制,引导高校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发挥优势、办出特色。《纲要》还提出,加大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力度。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聚焦优势学科适度扩大“双一流”建设范围。“双一流”扩容的消息一经传出,高教界和社会各界人士都十分关心扩多少、如何扩等问题。是从现有高校中选拔一批高校和学科进入“双一流”建设范围,还是通过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等方式扩大“双一流”建设高校范围?“双一流”建设高校扩容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在高质量建设现有“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基础上,适度从现有高校中选拔更多高校进入“双一流”建设范围;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地方和民间资本投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像南方科技大学、深圳理工大学、上海科技大学、西湖大学就是现实例证。资源配置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吸引更多民间资本投入高等教育发展。高等教育布局是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关键部分,更是以高等教育为龙头带动教育强国建设、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需求的前提条件。面向教育强国建设目标,要围绕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进行布局规划,着力统筹供给与需求、存量与增量、公平与效率、政府与市场等多方面关系,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将已有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从而实现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
本文深入探讨了高等教育布局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重要性,详细阐述了资源配置在高等教育布局优化中的关键意义。从供给与需求、存量与增量、公平与效率、政府与市场等多方面关系的协调出发,论述了如何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来实现高等教育布局的优化,进而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最终达成教育强国的建设目标。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9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