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在北非地区(以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为例),通过重大项目积极助力当地工程技术人员培养的情况。从阿尔及利亚的西部铁路矿业线项目到突尼斯的梅莱格大坝项目,中国企业秉持授之以渔的理念,采用“传帮带”等模式,为当地工程技术人员提供技术培训、就业岗位和跨国交流机会等,在推动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外技术、标准和规范的融合。
新华社阿尔及尔2月19日电传来消息,有这样一篇通讯报道:中企在北非的作为可谓授之以渔且惠及长远,特别是在工程技术人员培养方面成果显著。
新华社记者徐永春和黄灵深入报道,在阿尔及利亚西部铁路矿业线项目轨枕厂,那里机器轰鸣不断。中国技术工人在当地耐心地指导着工人作业,话语清晰地提醒着“吊运轨枕时要注意码垛整齐再起吊,切割轨枕端部钢丝时务必佩戴防护面罩”。这个位于撒哈拉沙漠地区的首家标准化铁路混凝土轨枕厂,当下已经全面投产,而且日产轨枕量已经突破了原设计产能。
这样的成绩和中国企业对当地工程技术人员的精心培养息息相关。阿尔及利亚籍轨枕厂试验工程师布达利·努尔丁满是感慨地说:“这里给我提供了成长和发展的大好机会!”在中国师傅的指导下,他学会了对砂石料、水泥等原材料进行测试分析,也掌握了轨枕质量评估技术,还参与到原材料配合比优化工作中,这才确保了轨枕质量符合标准。很快,这些质量上乘的轨枕就要在整个项目线路上投入使用了。
中国铁建阿尔及利亚公司一直秉持授之以渔的理念,采用“传帮带”模式大力提升阿籍员工的技术能力。在轨枕厂,中国师傅会对每一个正式上岗前的阿籍工人进行手把手教学,并且还提供翻译成法语的工序流程和设备操作规程,这无疑帮助他们更快地掌握生产技能。
阿尔及利亚西部铁路矿业线项目可是中阿两国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项目,这也是近年来中企在阿承建的最大单体工程,它可以说是中企助力北非工程技术人员培养的一个典型缩影。多年来,中国铁建通过实施重大民生项目,聘用和培养了大量的属地工程师,累计为当地提供了2万多个就业岗位。
毕业于阿尔及利亚当地大学的阿德尔·本穆胡卜,以前只是一名普通土木工程师,现在却能以项目路段责任工程师的身份独当一面,管理着土方工程、排水系统和涵洞等水利工程建设,还负责和业主以及设计院进行对接。他高兴地说:“和中国朋友一起解决问题,我特别有成就感!”
中国企业还通过跨国交流项目为当地人才提供培训机会。就像最近,由中国铁建国际集团牵头组织的阿尔及利亚国家铁路局高级管理人员赴华培训班顺利结业。学员们学习了桥梁工程设计施工工艺,还乘坐复兴号列车前往上海,体验磁悬浮列车,深切感受到中国铁路网的便利和快捷。
作为培训班成员的阿尔及利亚国家铁路局技术经理布阿马尔·阿塔拉表示:“从项目建设到运维管理,中国铁建给我们提供了全套课程,还安排了中国高铁体验,真的让我们收获满满!”
在北非的突尼斯也有类似情况,当地工程建设者在中国企业的培训下不断成长。突尼斯是个缺水国家,中国电建承建的突尼斯梅莱格大坝项目是该国近十年来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这个项目在调节旱涝、保障农业灌溉和居民生活用水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在建设过程中,这座大坝也成为突尼斯工人提升技能的“练兵场”。
中国电建梅莱格大坝项目负责人路名军介绍,中国企业在建设这个项目一开始就重视属地化培养。项目自2016年开工建设至今,已经先后雇用突尼斯籍员工1000多人,采用1名中国技术工人带7至9名突尼斯工人的“传帮带”模式,属地化率达到85.7%。
现在,梅莱格大坝工程整体施工进度已经完成90%。这座大坝不仅是突尼斯水利工程的新标杆,更是见证了中国企业与当地工程技术人员的共同成长。
从阿尔及利亚的铁路公路建设,到突尼斯的水利工程,中国企业都是以重大项目为依托,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和交流活动,助力当地工程技术人员不断成长。这种授之以渔的培养模式推动着中外技术、标准和规范的融合,为北非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贡献出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中国企业在北非地区,无论是阿尔及利亚还是突尼斯,都积极践行授之以渔的理念。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当地工程技术人员,在项目建设中给予技术指导、提供就业岗位、开展跨国交流培训等。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当地人员的技术水平,还推动了中外技术融合,为北非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充分展现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的影响力。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0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