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唤醒”历史名人,教育与文化的新变革

近期社交媒体上流行的“老祖宗的回答我挑战”,AI软件二次创作让历史名人以新奇姿态“出镜”解疑,文旅等官方账号借梗出新,课堂教学也有实践应用。同时探讨了AI“复活”历史名人带来的积极影响以及存在的隐忧,还提及人工智能技术在多领域重构人与历史对话形式,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

近期,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一场名为“老祖宗的回答我挑战”的热潮悄然兴起。借助AI软件的二次创作,李白、杜甫、颜真卿、李时珍等众多历史名人纷纷集体亮相。他们一改往日正襟危坐的形象,以夸张的表情、魔性的语言出现在大众视野中,为大家解疑答惑。这一有趣的现象,瞬间触动了现代人内心深处的文化“DNA”。

你瞧,苏轼现身回应“做官总被贬”的问题,他那豁达的态度仿佛跨越时空感染着我们;李时珍在线解答健康生活习惯,展现出古人的智慧;李白直面镜头回怼“只会醉酒狂歌”的质疑,尽显诗人的豪迈。原本单调厚重的文化知识,在这些历史名人鲜活的表现下,变得轻松活泼、趣味横生,不知不觉中就深入到人们的脑海和心中。

不仅在网络上引发热潮,文旅、公安等官方账号也纷纷借这个“梗”推出新内容。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推出了“武松版回答我”,通过武松这一经典形象,生动地推介齐鲁大地的好景美食;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则请来了“诸葛亮”,在线“安利”当地的旖旎风光,让人对四川的美景心驰神往。安徽博物院、苏州博物馆等也结合名人形象和真实历史创作科普视频,部分作品的点赞量高达数万次,可见这种形式深受大众喜爱。

AI“复活”历史名人的应用还延伸到了课堂教学中。济南市莱芜区花园学校文昌校区的语文教师王聪在教一年级学生背诵《静夜思》时,就用AI生成了李白的虚拟形象,并让他与学生进行对话。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极大地增强了课堂的情境代入感,深受低年级学生的欢迎,也拉近了学生与历史人物之间的距离。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辉认为,AI“复活”历史人物所带来的冲击力,不仅仅源于新奇的技术。更重要的是,它让现代人重新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和文化的厚重,从而激发了大众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比如,当人们看见“AI版”诸葛亮时,会忍不住想要了解三国故事;目睹苏轼泛舟湖上的潇洒姿态,学生们会缠着老师讲诗词。正如李辉所说,AI正在重塑教育,让学习从标准化走向个性化,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探索”。这样一来,学生更容易记住知识,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思考。

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隐忧。AI生成的历史名人形象和叙事,是否真的能够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刷屏式玩梗”会不会最终变成浅薄的娱乐行为?

李辉强调,“技术必须服务于文化,而不是让文化沦为技术的附庸。”AI“复活”历史名人的最大意义在于借此传递更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思想精神。新技术可以作为传播文化的工具,但绝不能成为主导者。其创作内核必须以严谨的学术研究为基础,否则就只能是昙花一现的娱乐化产物。

记者观察发现,当下,人工智能技术还在文博、古建等多个领域重构人与历史对话的形式。人们可以听AI数字人讲解馆藏精粹,观看古建筑群的复原场景。在这种虚实交融的数字化场景中,传统文化在科技浪潮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本文围绕AI“复活”历史名人这一现象展开,介绍了其在社交媒体、文旅宣传、课堂教学等方面的应用,阐述了它带来的积极影响,如激发文化共鸣、重塑教育等,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隐忧,强调技术应服务于文化,最后提及人工智能技术在多领域让传统文化焕发生机。整体反映了科技与文化结合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原创文章,作者:购物狂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8492.html

(0)
购物狂魔购物狂魔
上一篇 2025年4月1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