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赛道:讯飞创投的机遇与挑战剖析,2024 - 2025具身智能融资热:讯飞创投视角

本文是对讯飞创投业务合伙人朱永的采访,主要围绕具身智能赛道展开。2024 - 2025初具身智能融资热度高,吸引众多参与者。产业资本纷纷入局,讯飞创投就是其中典型,文章通过朱永的观点阐述了具身智能赛道的机会与挑战、技术发展趋势以及商业化等多方面的内容。

2024年至2025年初,具身智能行业的融资热度不断攀升,这个赛道已然成为科技领域最耀眼的新星之一,吸引着大量创业团队和投资机构蜂拥而入。在这个充满前沿性与无限潜力的具身智能赛道上,不仅仅是风投机构(VC)在努力挖掘未来可能成为独角兽的企业,产业资本也在加快步伐进入这个领域。银河通用机器人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它在国内具身智能赛道的融资记录令人瞩目,并且先后得到了讯飞创投、顺为资本、上汽恒旭等产业资本的支持。据《科创板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招商局创投、美团、阿里巴巴、北汽产投等产业资本都在过去的一年里在具身智能赛道进行了布局。讯飞创投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样本。作为科大讯飞旗下的产业投资平台,讯飞创投自成立起就一直围绕AI核心技术,在智能汽车、健康医疗、工业控制、机器人等领域进行全生态布局。它不仅成功投资了上一代的机器人独角兽优必选,还在天使轮就相中了银河通用机器人。就在今年1月,由前小米高管创业的小雨智造完成了A +轮融资,这一轮融资是由讯飞创投独家投资的。《科创板日报》记者与讯飞创投业务合伙人朱永进行了对话,试图基于科大讯飞在AI领域的产业经验和资源整合能力,了解讯飞创投对具身智能赛道的认知,以及这个赛道潜在的机会和挑战将如何呈现。**一、机会**《科创板日报》:讯飞创投是怎样关注到具身智能的投资机会的呢?朱永:科大讯飞作为国内AI领域的上市公司,始终密切关注着世界前沿技术的发展动态。我们讯飞创投作为科大讯飞的CVC投资平台,自然也遵循这样的策略。自2022年Open AI发布ChatGPT以来,我们内部的专家团队就深入地开展了行业研究。当时,依据产业链延伸的判断,团队预感到AI与机器人相结合将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应用方向。以前的机器人,像物流、工业领域的机器人产品,大多是在固定场景中按照流程完成动作。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要训练机器人在开放性场景(例如端茶倒水)中工作,所需的时间成本极其高昂。然而,大模型时代的来临改变了这一局面,它能够解决长久以来阻碍机器人发展的认知问题。这让产业界看到了将人类智能低成本地迁移到机器人身上的可能性。这就意味着,机器人能够从固定场景走向离散场景,市场空间一下子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一家创业公司只要能在一个行业做深做透,就会具备很高的价值。有了这样的判断之后,我们围绕这个赛道去深入挖掘哪些公司正在朝着类似的方向努力,就这样一步一步地,我们在这个行业就占据了一定的领先优势。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几乎对国内同赛道的公司都进行了研究。《科创板日报》:银河通用机器人是在这个阶段进入你们关注范围的吗?它吸引你们的地方在哪里呢?朱永:在那个时候,大部分公司都处于初创期,不过其中也有不少非常优秀的团队,银河通用机器人就是其中的代表。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当时银河通用机器人的团队虽然只有十多个人,但整个团队的人员构成非常全面。既有充满创新思维、仰望天空的首席科学家(公司CTO北京大学助理教授王鹤老师),又有擅长硬件和产品落地方面的人才,还有熟悉资本市场的专家。时机也恰到好处,最后公司经过综合考量决定投资银河通用机器人,而它后来的成长速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除了银河通用机器人,当时我们还关注了很多AI应用型的公司,比如多模态内容生成及应用研发商HiDream.ai(智象未来),这些公司都在快速成长。《科创板日报》:过去两年,具身智能在国内外都相当火热,从你们的观察来看,目前国内产业的发展状态如何呢?朱永:目前来看,国外在这个领域相较于国内还是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外在这个领域具有先发优势,像Google、特斯拉、波士顿动力很早就开始做相关的产品了,这种热度也是从国外传导到国内的。2023年,投身到国内具身智能创业潮的大部分人都是在国外先看到了这个赛道的热度和机会。由于先发优势的积累,国外在算法和整体成熟度上确实更领先一些。不过,国内外的差距并没有很大,目前国内与海外一线水平大概相差半年到一年左右。但是,我认为国内在数据量和应用场景方面比国外更具优势。而且国内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点,可以感受到近一年来整个产业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已经出现了一些公司从跟随者转变为领导者的角色转换。这是因为,我们的产品落地速度和巨大的市场容量是国外难以比拟的。实际上,之前国外有不少公司的先行方案做得很好,但都未能实现商业落地。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前期成本过高,而市场又不足以支撑,例如波士顿动力发布的液压机器人,技术虽然很优秀,但售价和市场都无法支撑其发展。《科创板日报》:基于中国的供应链优势,未来国内的具身智能企业是否更具机会呢?朱永:其实已经能看到类似的案例了,例如四足狗这样的产品,凭借国内的产业优势,国外几乎无法与我们竞争。现在市场上大概1万块钱左右就能买到一个面向C端的非常成熟的四足狗产品,国外基本上都是从中国公司进口。更重要的是,国内优秀的初创公司在创业初期对于供应链、商业化路径都有非常明确的思考,不是仅仅想要做一个酷炫好玩的东西,而是有着具体的想法和规划。再加上现在产业投资人的入局,未来肯定会在应用场景、商业化等方面为初创企业提供更多的资源,这些都是国外环境所不具备的。《科创板日报》:对于讯飞创投来说,会青睐的具身智能项目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呢?朱永:现在我们关注的项目分为两类,一类是早期项目,我们关注的是它的稀缺性以及技术的硬核程度。对于现在才进入这个赛道的创业者来说,赛道内的竞争已经非常激烈了,头部公司在资金和人才团队方面都有了深厚的储备。如果项目没有自身的差异化优势,是很难脱颖而出的。所以我们要看早期项目核心的差异化优势在哪里,比如运动能力超强、手部灵活性高等。另一类是成长期的项目,对于这类公司我们考察的是它的成长性,例如标杆客户是谁,标杆场景是否打通。在这个阶段,如果公司还停留在讲故事的状态,是不会得到认可的。**二、挑战**《科创板日报》:目前国内外的具身智能企业都尚未进入大规模商业化阶段,对于产业界来说,卡点在哪里呢?朱永:具身智能的技术难度相当大,一个关键的卡点在于数据。以前做自动驾驶时,通过在车上安装摄像头和传感器就能快速获取大量数据。但在具身智能领域,机器人要与物理世界进行交互,数据量会急剧增加。有些具身智能公司通过录制机器人运动过程来提取数据,这种方式效率极低。有些公司试图通过VR等虚拟技术模拟机器人的交互来获取数据,但获取的数据量仍然非常有限。现在还有公司试图通过泛化来解决问题,例如针对端杯子这一场景,通过训练让机器人看到一个杯子就能泛化到1000种、10000种杯子。数据是具身智能研究的起点,直接影响到未来技术迭代的速度。《科创板日报》:现在围绕具身智能的技术路线有很多讨论,比如端到端、通用大模型等,在硬件设计上也有轮式、双足等不同思路。在您看来,未来技术的发展趋势可能是怎样的呢?朱永:现在这个行业热度起来之后确实有很多讨论,包括传统的上一代机器人公司也在向具身智能转型。在软件层面,很多公司处于比较早期的阶段,大脑、手臂、运动控制分为三套控制系统,彼此之间相互割裂。我认为,最终的解决方案应该是一个大脑或者说一个控制器解决所有的问题。但就目前来看,短期内还无法完全克服这种多套控制器的架构。现在主攻具身大模型的公司正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并且希望让大脑能够覆盖到更广泛的机器人本体上。当前,各种技术路线都在发展,还处于群雄逐鹿的阶段。类比手机市场的话,未来在具身大脑方面可能会出现像安卓或者iOS那样具有统治力的产品。软件层面统一之后,各个场景可能会有各自的“大脑”,就像苹果手机上的apple store一样。具身智能的机器本体实现通用性,但在功能性上会通过不同算法来实现。这可能就是未来的技术走向。在硬件方面,从我们与行业的交流来看,短期内上半身是人形、下半身是轮式的这种方案接近成熟状态,能够从科研场景走向工业场景。《科创板日报》:按照这样的发展趋势推测,未来具身智能在什么节点可能会迎来爆发式增长呢?朱永:类比自动驾驶的发展历程来看,开始是从一个个具体的场景做起,比如自动泊车,到后来实现端到端的自动驾驶,例如特斯拉的FSD。具身智能可能也会采取这样的策略。前期在工业场景中,仍然按照传统的方式,保持稳定的输入输出。下一步,在离散的半封闭场景中,比如零售药房等场景得到充分锻炼后,再慢慢走向家庭。家庭是一个非常大的场景,但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成本上,都需要多年的磨砺。这其中潜藏着巨大的需求,例如帮助残疾人的外骨骼机器人、家务机器人等。我认为,未来会从工业场景走向家庭场景,到那时具身智能就会迎来真正的爆发,不过可能在这期间工业场景中的应用是很多公司获取收入和利润的主要来源。《科创板日报》:对于具身智能公司的商业化,讯飞创投是如何思考的呢?朱永:对于具身智能公司来说,首先需要具备很强的技术能力,同时也要思考如何在商业化方面取得成功。因为这个方向非常烧钱,仅具身大模型一项,对人才密度和算力投入的要求就非常高。而且具身智能整体距离商业化还有不小的距离。对于初创公司来说,短期内要跑得足够快才有可能成功,只有成为行业头部企业,才能获得更多客户和资本的青睐,从而持续投入资金,直到迎来曙光。(财联社记者 余诗琪)

本文通过讯飞创投业务合伙人朱永的观点,全面阐述了具身智能赛道的情况。从投资机会看,国内虽稍落后国外但发展迅速且在数据量和应用场景上有优势,国内初创公司规划明确且有产业资本助力。在项目选择上,讯飞创投关注早期项目的稀缺性和硬核技术,成长期项目的成长性。从挑战方面,技术难度大,数据是关键卡点,技术发展趋势在软件和硬件上各有走向,未来具身智能有望从工业场景走向家庭场景迎来爆发,而具身智能公司商业化需技术与速度并重。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6353.html

(0)
Daniel AdelaDaniel Adela
上一篇 2025年1月31日
下一篇 2025年1月3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