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财产险行业的发展状况。在资本市场回暖、保险行业盈利能力整体提升的背景下,财险业的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非上市财险公司的保险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呈现双增长态势。同时也分析了不同类型财险公司的情况,如农险、外资财险公司表现较好,而车企系险企面临增收不增利的困局等,最后还展望了财险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2024年,财产险行业在资本市场形势向好、保险行业整体盈利能力提升这样的大环境下,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据金融监管总局公布的数据,该年度财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达到1.69万亿元,同比增长幅度为5.6%,寿险业保费增速为5.7%。到目前为止,已经有75家非上市财险公司公布了2024年第四季度的偿付能力报告,其保险业务收入达4415.22亿元,同比增长6.8%,在剔除首年展业的申能财险后,行业净利润为77.2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60.35%。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的王国军教授指出,2024年第四季度,财险公司整体展现出保险业务收入与净利润双双增长的趋势。从一方面来看,2024年资本市场表现相对较好,部分保险公司把握机遇,合理配置资产,使得投资收益大幅增加,这对净利润的增长起到了非常关键的推动作用。从另一方面来讲,行业的“马太效应”十分显著,头部险企凭借品牌、渠道、技术以及风险管理等优势,占据了较大比例的市场份额和利润,从而带动了整个财险行业净利润的增长。在保费和净利双增的情况下,投资收益成为了关键的推动因素。截至2024年末,75家非上市财险公司实现保险业务收入4415.22亿元,其中有56家保费呈现正增长,27家险企增长率超过10%,众惠相互、渔业互助保费增速更是超过100%。净利润方面,在剔除申能财险(首年展业)之后,行业净利润为77.21亿元,同比增长60.35%。具体而言,2024年,保费规模仅次于“老三家”的国寿财险,在非上市财险公司中继续占据净利润榜首的位置,全年实现超过19亿元的净利润,同比增长37%。中华联合财险以9.44亿元的净利润排在第二位,排名较上年同期上升2名;英大泰和财险、鼎和财险分别实现净利润8.78亿元和7亿元,均较上年有所下滑,分别位列第三、第四位。紫金财险在2024年盈利大幅增长,以4.83亿元的净利润排名第五。不过,需要注意的是,2024年也有不少财险公司出现亏损情况。其中,申能财险净亏损24.57亿元,由于其为新设立的财险公司,业内人士认为,其亏损或许与去年完成对问题险企天安财险保险资产的受让密切相关,另外其车险业务也受到当前市场普遍面临的承保利润挑战;除此之外,永诚财险、亚太财险、诚泰财险、比亚迪财险、现代财险、前海财险在2024年的亏损同样超过亿元。虽然存在亏损数额较大的财险公司,但整体而言,财险行业的利润表现依旧亮眼,资本市场的回暖是利润飙升的重要推动力量。从投资端来看,财险公司整体投资表现稳健,投资收益普遍较好。75家财险公司的综合投资收益率平均达到3.96%,同比提高1.83个百分点,除中石油专属财险外,其余74家公司均实现了综合投资正收益。其中有16家险企的投资收益率突破5%,综合投资收益率排名第一的为鑫安汽车,达到了8.70%,汇友互助和紫金财险分别以6.64%和6.33%的收益率位列第二和第三。此外,对承保端成本的把控更是提升财险公司长期盈利能力的关键。2024年,73家财险公司(去除中远海运财产保险自保和劳合社)的平均综合成本率为109.25%,综合成本率的中位数为102.80%,较2023年下降了0.59个百分点,接近六成的非上市财险公司综合成本率数据较去年实现了优化。在2024年的财险市场中,马太效应持续存在。在非上市财险公司里,国寿财险以1111.83亿元的保险业务收入遥遥领先,是唯一一家保险业务收入超千亿的公司;紧随其后的中华联合财险保险业务收入为681.51亿元,排名第三的华安财险的保险业务收入出现较大断层,为151.45亿元,并且在非上市财险公司中,排名前十的公司共占据了约六成的市场保费收入。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安信农险未披露偿付能力报告外,以中原农险、国元农险、阳光农险、安华农险为代表的专业农业保险机构在去年全部盈利,分别实现净利润4.22亿元、3.73亿元、3.73亿元和2.05亿元,其中3家公司的保费收入超过50亿元,并且这4家农险公司的综合成本率均低于100%。业内人士认为,近年来,我国对农险的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农险业务不断扩展,农业保险的需求和规模持续增长。同样值得关注的还有外资财险公司,2024年,16家外资财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同比增长3.99%,净利润同比增长6.68%,仅有安盛天平一家外资险企出现小幅亏损,需要注意的是,车险是安盛天平的重要业务板块,业内认为,车险市场的激烈竞争或许对安盛天平的综合成本率产生影响。在综合成本率方面,半数外资险企的综合成本率低于100%,其中苏黎世、日本财险和东京海上三家险企的综合成本率最低,分别为80.34%、79.1%和40.41%。尽管外资财险公司的保费规模仅占非上市财险公司整体的8.1%,但凭借外资股东的丰富经验,依托全球化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的专业护城河成效显著,在精细化和差异化业务路线上的表现相对突出,承保盈利能力普遍较强。另外,在国内市场中,车企背景的财险公司有广汽设立的众诚保险、一汽设立的鑫安汽车、吉利投资入股的合众财险以及比亚迪财险四家。根据2024年的数据,除了鑫安汽车的车险业务保费增速大幅下降,同比下降30.07%,其他公司表现较为亮眼——比亚迪财险的保费规模突破13亿元,合众财险则同比增长32.17%(众诚财险暂未披露)。然而,车企系险企却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困局。目前市场上的这四家车企系险企,尽管保费收入有所增长,但净利润表现较为惨淡。具体来看,众诚保险尚未披露偿付能力数据,比亚迪财险、合众财险和鑫安汽车分别实现了净利润 - 1.69亿元、- 0.45亿元和0.01亿元。这些公司共同面临的问题是综合成本率普遍较高,其中,比亚迪财险的综合成本率高达308.81%,在非上市财险公司中位居首位,其余两家险企的综合成本率也均超过1110%。出现这种情况或许与新能源车险经营持续亏损有关,中国精算师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保险行业承保新能源汽车3105万辆,保费收入1409亿元,提供风险保障金额106万亿元,承保亏损57亿元,呈现连续亏损状态。一方面,新能源汽车技术迭代迅速,新的电池技术、自动驾驶辅助系统不断涌现,数据累积不足,定价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新能源车险维修成本普遍高于传统燃油车,尤其电池组的维修和更换成本,在维修成本中占据较大比例,给保险公司带来了较大的赔付压力。并且新能源车险市场作为新兴市场,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布局新能源车险业务,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不过,整体而言,车企进入新能源车险市场仍然具有优势。律商联讯风险信息中国区董事总经理戴海燕认为,车企可以加强与其他保险公司、科技企业的合作,共同探索创新的商业模式和服务模式,提升整体竞争力,如共享运营数据(如网约车行驶记录),提升风险识别能力,并推动车险向“生态化服务”转型。面对新能源车险市场发展瓶颈,今年1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四部门推出《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推动新能源车险供需两个改革出招,系统化解目前存在的新能源车险经营持续亏损等难题,包括车企扩展维修网络、保险公司开发专属产品等。业内认为,在政策推动之下,随着保有量增长、数据积累及政策落地,赔付率有望逐步改善,但短期内仍需依赖多方协同。展望今年,普华永道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中国金融行业管理咨询合伙人周瑾认为,财险行业将呈现以下几个发展趋势:一是财险行业的存量竞争会进一步加剧,尤其是在车险以及传统非车险业务方面;二是行业会延续在健康险、责任险和家财险等险种上的发展力度,实现相对稳定的保费增长;三是财险行业会在车险领域提高经营效率以及降低赔付成本上下功夫,尤其是在监管机构、汽车主机厂商以及大型险企等多方协同努力下,新能源车险的赔付率有望进一步改善;四是财险公司的经营业绩分化会继续加剧,预计中小险企的承保压力仍然巨大,承保端改善的空间有限。
2024年财产险行业在资本市场回暖背景下保费和净利润双增长,不同类型财险公司表现各异。部分非上市财险公司业务增长明显,投资收益是重要推动因素,但也有公司出现亏损。农险、外资财险表现较好,车企系险企增收不增利。同时分析了车企系险企困境的原因,以及新能源车险的现状与发展。最后展望了财险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包括存量竞争加剧、业绩分化加剧等。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18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