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人形机器人界新贵:矩阵超智的MATRIX - 1 矩阵超智的人形机器人MATRIX - 1:开启产业化之路

蛇年开年国内人形机器人行业的新动态,重点介绍矩阵超智这家初创企业及其推出的高性能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原型机MATRIX - 1,包括团队情况、机器人的特点、发展理念以及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前景等内容。

蛇年伊始,国内的人形机器人行业就呈现出一片热闹景象。在上海,有一家初创企业不动声色地捣鼓出了一款人形机器人——高性能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原型机MATRIX - 1。这一成果吸引了不少投资人,他们听闻消息后纷纷表示想要投资,然而这家公司对于融资一事却极为谨慎。据了解,该公司的创始团队主要是由一群有着自己梦想的工程师和科学家组成,他们并不差钱。在他们的观念里,与融资相比,当下更为关键的是怎样迅速交付首批订单、降低成本并且达成产业化。这家企业名为矩阵超智,名字颇具赛博朋克风格。矩阵超智的创始人张海星解释说,取名“矩阵”是期望产品能够纵横交错地深入到制造、医疗康养服务等领域,甚至走进千家万户,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通用机器人;而“超智”则代表着要超越行业内的龙头企业,打造出更加智慧、通用的人工智能系统。如此宏伟的愿景,张海星要如何去实现,怎样达成产业化呢?值得期待的是,DeepSeek的出现将极大地加快AI端侧应用的落地,人形机器人产业也有望从这一科技红利中受益。矩阵超智在人形机器人行业中给人一种相当神秘的感觉。它不同于行业中那些清一色由“极客”、学院派或者“技术控”创立的企业。张海星作为矩阵超智的创始人,他是一个对设计有着极致追求的产品人,有着在中国人民银行、TCL、特斯拉等工作的经历,还创办过消费电子品牌。矩阵超智于2024年4月成立,其创始人及团队成员来自特斯拉、英伟达、OpenAI等科技巨头,他们曾经主导或者参与过业界知名的人形机器人、自动驾驶、芯片算力、数据合成以及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研发工作。他们打造的首款人形机器人MATRIX - 1,是团队耗时132天制作而成的,其对标产品是美国人形机器人公司Figure AI推出的人形机器人Figure 02。132天就能产出一款人形机器人,这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不过,一位调研过该公司的人工智能资深人士表示,由于中国是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最为齐备的国家,只要团队对核心系统有着深刻的认知,并且在组织资源方面得力,这个速度也不算特别快。这位资深人士还评价说:“矩阵超智团队对人形机器人的核心系统理解很深刻,但是其后续的发展前景如何,还是要看产业化的情况。”从矩阵超智对外披露的视频能够看出,MATRIX - 1具备比较稳定的行走能力,手部尤其灵敏。而且在今年的春运期间,矩阵超智把MATRIX - 1带到了上海南站,让它与往来的游客进行互动,这可以说是对MATRIX - 1的一次全民检阅。从外形上看,MATRIX - 1有着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它的身高达到了1.8米,在人形机器人中算是比较高大的了;它全身雪白,整个身体的“钢筋铁骨”被新型复合材料所包裹;全身共有77个自由度,其中髋关节有3个自由度,颈部有4个自由度。张海星表示,从安全性的角度考虑,这种复合材料能够有效避免零部件裸露所带来的风险,从而保障人机交互的安全;从工程技术的角度来看,这种复合材料攻克了柔韧性、抗拉伸、耐候性等难题,实现了结构与材料的创新;从外观方面来说,它具有类人皮肤的触感以及温度感知能力,这使得它更具亲和力,更容易被用户所接受。张海星还说:“这样设计的话,MATRIX - 1看起来会比较亲切,人们会更愿意与类似的事物进行交互,不管是NPC还是机器人,而不是那种纯电机的铁疙瘩。我们也会考虑产品的恐怖谷效应,避免给用户造成心理上的压力。”所谓恐怖谷效应,就是当某个事物在外貌和行为上与人类极为相似,但又存在细微差别时,这种相似却又不完全相同的形象会引发人们强烈的不适感、怪异感甚至恐惧感。在人形机器人行业尚处于早期阶段的时候,技术路线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态势,就连机器人的外形、结构在业内都还没有统一的标准。甚至还有怀疑者提出疑问:是否有必要把机器人做成人类的形状呢?张海星的态度非常明确:“我对人形机器人有着坚定的信念。世界是人类为自己设计的,所以只有人形的形态才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自动化的工作,不管是商业场景、服务场景还是家庭场景。”张海星介绍,MATRIX - 1采用的是双足加五指灵巧手类型,这也是他们人形机器人下一阶段产品形态的选择。原因在于矩阵超智专注于人形机器人在商业、服务和家庭场景的应用,人形会成为未来主流且通用的路线,而异构设计更适合专用传统工业机器人高节拍场景。同时,张海星也表示矩阵超智目前还处于“投石问路”的阶段,各个环节都在尝试更多的可能性。张海星在特斯拉的工作经历让他意识到,大公司对供应商有着很强的把控力,而创业公司在数量和产能保障方面相对薄弱。在人形机器人行业的早期,产业供应商处于迷茫状态,不确定技术路线是否会成为未来的主流。所以,矩阵超智正在与产业合作伙伴一起,共同参与定制部件、关键元器件材料的选型开发,甚至对上游标准进行定义。在一些关键部件比如灵巧手的自研过程中,矩阵超智发现,现有的市面上的产品在自由度、灵巧度、触觉反馈、精密性、可制造性以及成本等方面总是存在不能满足需求的地方,因此决定自研以掌握核心技术,降低成本并且持续迭代。出于类似的原因,矩阵超智也选择自研大模型。做人形机器人,不仅要关注技术的突破,更要对市场有深刻的理解。张海星说:“我们不仅要解决技术问题,还要找到能够变现、商业化的场景,然后把收入和利润持续投入到研发、算力和训练当中。”张海星透露,MATRIX - 1刚发布两周,就已经收到了一些来自海外的订购需求。他说:“海外客户看到我们的宣传推广后,希望订购我们的机器人。我们正在尽快扩大产能,快速降低成本、进行迭代,把‘鲁棒性’(Robustness)做得更强,从而把机器人交付给全球客户。”张海星认为,人形机器人就像智能手机一样,现在的状态如同2008年的iPhone,它将会改变整个世界,但目前还处于早期阶段。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在发展人形机器人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中国拥有高质量技术人才红利,人才成本相对较低,并且制造业产业链完备,在从消费电子到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在零部件制造、成本控制、快速响应等方面都具有优势。张海星说:“就像新能源汽车一样,人形机器人产业在中国有机会实现弯道超车,并且能够进行定义、引领和创新。”不过要实现这个目标,行业仍然需要经历不断的震荡与迭代。目前在软件方面,统一的系统和标准还没有形成,还有大量的工程需要迭代;在硬件方面,各个零部件环节都有企业在尝试参与,但产业供应商整体仍然处于迷茫状态。当下,新兴的初创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还有越来越多的大厂跨界布局。在张海星看来,大厂资源雄厚,能够快速推动技术落地;初创企业则更加灵活敏捷,专注于创新突破。今年对于上游产业链和本体厂商来说都是技术攻坚、小批量试制和产能爬坡上升期,崭新的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在迅速崛起。张海星认为,找到能够变现和商业化的场景是至关重要的,必须实现产品、技术、组织和商业模式的协同,产生正向现金流,避免在竞争中被淘汰。矩阵超智计划在2025年下半年实现国内量产,完成商业化落地。值得期待的是,DeepSeek的出现加速了AI端侧应用的落地。张海星表示:“DeepSeek会全方位赋能和加速AI机器人的进化,R1开源后对于之前没有大模型的公司来说是重大利好。”

矩阵超智这家初创企业推出人形机器人MATRIX - 1的相关情况。包括其团队背景、机器人的研发情况、设计特点、应用场景的考量、面临的行业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等内容,同时还阐述了人形机器人行业在中国的发展优势和前景,以及DeepSeek对人形机器人发展的推动作用。

原创文章,作者:东海凝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18385.html

(0)
东海凝丝东海凝丝
上一篇 2025年2月17日
下一篇 2025年2月17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