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阐述了在物联网融入生活的大背景下,虽然带来诸多便利,但也面临着境外间谍情报机关窃取敏感信息、实施网络攻击等风险。详细分析了物联网安全隐患,如默认密码风险、软件缺陷漏洞、网络连接隐患和数据传输缺乏保障等,并给出国家安全机关的相关提示。
在当今数字化迅猛发展的时代,物联网已经像空气一样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物联网,简单来说就是让万物都能连接到互联网的一种技术概念。无论是我们手腕上戴着的智能手表,还是在城市规划里,像智慧城市中负责交通管控这样的大型应用,背后都离不开物联网的默默支撑。它就像是一个无形的大网,借助各种各样的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以及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手段,把世间万物与互联网紧密相连,从而达成智能化的识别、定位、跟踪、监控以及管理等功能。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物联网设备和传统的互联网设备,像计算机、手机等,有着明显的区别。物联网设备往往计算资源有限,安全机制也相对简单,而且还具有无处不在、长时间在线的特性。这些特点就像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意味着它们更容易出现安全漏洞,从而沦为网络攻击的靶子。要是我们对此不加以足够的重视,那些原本是为了给我们创造便利的物联网设备,就极有可能被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利用,变成他们的“千里眼”和“顺风耳”,进而对我国的国家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
那物联网安全方面到底存在哪些隐患呢?这是我们必须深入探究的问题。
首先就是默认密码的问题,这其中潜藏着不小的风险。许多智能设备在出厂的时候就自带默认密码,这种情况下,如果直接把设备接入网络,或者仅仅设置一个非常简单的弱口令,那么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就可能会不费吹灰之力地突破密码防线,顺利进入设备的管理界面。这一点在一些特定的设备上,例如智能摄像头、对讲机等通讯设备上,风险尤为突出。一旦这些设备被境外势力所控制,那它们就能够对我们的敏感涉密场所进行实时监控,这样一来,这些设备就变成了刺探我国秘密和情报的危险工具。
其次,软件缺陷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漏洞。有一些物联网设备,在产品发布之后,软件就缺乏定期的更新。这就好比一个人长时间不体检,身体里慢慢积累了各种毛病一样,设备的系统也会因此产生安全漏洞。而这恰好给境外间谍情报机关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有可能通过这些漏洞植入恶意程序,进而对设备进行远程攻击。这种攻击的后果可能非常严重,不但会使设备的系统瘫痪,甚至还可能篡改软件的运行逻辑,把涉密的数据发送到境外指定的服务器上去。
再者,网络连接方面也埋下了隐患。物联网设备之间要进行信息交换,那必然离不开网络的支持。比如说智能穿戴设备、移动办公终端等在自动连接网络的时候,如果缺乏恰当的安全校验,就很容易被境外间谍情报机关设下的“钓鱼热点”所诱惑,一旦上钩,敏感数据、商业机密等重要信息就可能会外泄,这对我们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
最后,数据传输缺乏保障也是一个大问题。物联网的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如果没有得到充分的加密和保护,那就像是在没有任何防护的道路上运输珍贵的货物一样,传输的内容很容易被监听、窃取,甚至被恶意篡改。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就会像狡猾的盗贼一样,通过抓包、数据分析等手段,从错综复杂的网络信道中精准地捕获、筛选出那些敏感信息。
面对这些潜在的威胁,国家安全机关也给出了相应的提示。
从技术防护的角度来看,这是筑牢物联网安全的根基。相关的物联网企事业单位应该加大对物联网安全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力度,要像盖房子打地基一样,从底层把物联网安全的基石夯得扎扎实实的。在物联网设备的整个生命周期内,要做好软件、系统的漏洞修复、安全更新等维护工作,确保设备的安全性。
从管理方面来说,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来维护。企事业单位,尤其是涉密单位,要高度重视办公环境的网络安全。要像定期打扫房间一样,定期对物联网设备进行检查,并且建立起完善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同时,还要着重强化数据安全管理,定期开展安全审计工作,让全社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共同筑起物联网安全的坚固防线。
广大民众也是这个安全防护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民众要不断增强自己的网络安全意识,主动学习网络安全知识,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比如定期更换设备密码、谨慎地连接陌生网络等。在购买物联网设备的时候,建议大家一定要从正规的渠道进行购买,而且要注意选择那些经过安全检测的设备,这样才能在享受物联网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保障自身和国家的安全。
本文总结了物联网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指出物联网设备因自身特性存在安全风险,详细剖析了默认密码、软件缺陷、网络连接、数据传输方面的安全隐患,并且阐述了国家安全机关从技术防护、管理、民众意识三方面给出的应对提示,强调保障物联网安全的重要性。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17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