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合肥科学岛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创造“亿度千秒”世界纪录背后的故事,包括科研人员在实验后的工作状态、节假日坚守岗位的情况,以及装置多年来的运行成果和未来计划等内容。
穿过蜀山湖大桥后,一座半岛会在雾气之中渐渐显露出它的轮廓。在那里,有几座古朴的建筑。这些建筑在高大的梧桐树和香樟树的衬托之下,显得十分精巧又静谧。谁能想到呢,就在不久之前,这里刚刚创造出了一项新的世界纪录。
在1月20日的时候,那个有着“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于安徽合肥的科学岛上创造出了“亿度千秒”的新世界纪录。这一成果标志着我国在聚变能源研究方面,从基础科学朝着工程实践实现了重大的跨越,让我们距离实现聚变发电又更近了一步。
“当EAST的实验结束之后,我们必须得及时对装置进行检查,并且收集相关的数据,这样才能为下一次的实验做好准备。”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副研究员徐立清这样向记者介绍道,“即便是在节假日的时候,我们科研人员也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对装置的运行进行监测。”
在真空技术实验室里,能够看到在控制大屏的下方,有好几台电脑一直在不停地运转着。科研人员就坐在电脑的旁边,还不时地留意着房间角落里的警报器。每当整点的时候,他们就会在表格上记录电脑系统内的各项分析数据。从当天早上8点开始上班,一直到第二天早上8点换班,一天要记录24组数据呢。这些数据涵盖了从内真空、外真空、传输线、阀箱等关键点位的气压数据,到内冷屏、外冷屏、超导磁体等器件的温度数据,这纷繁复杂的表格可是见证了在实验成功的背后,科研人员所付出的辛勤努力。
“在实验结束之后,我们需要完成水冷管道排水、烘烤第一壁等操作,并且要持续监测真空室内分压的变化,从而判断烘烤管路的气密性。”高级工程师王雅婷刚刚完成了数据的抄录工作,她还向记者展示了厚厚的一沓EAST真空运行实验数据记录表。
为了保证装置能够处于良好的状态,类似这样的工作在整个春节假期当中也一直都在进行着。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左桂忠说道:“付出是值得的。”他作为真空课题组的负责人,已经在这里工作了12年,从30秒高约束模,一直到现在的1066秒高约束模,在这个由数百万个器件所组成的大科学装置里,也有着他的心血。
自从EAST建成并且运行以来,等离子体的运行次数已经超过了15万次,长脉冲高约束模运行先后跨越了60秒、100秒、400秒等重大的里程碑。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一直坚持开放共享的建制化管理模式,始终不断朝着新的突破前进,挑战极限。到目前为止,EAST已经拥有了将近2000项专利。左桂忠还说:“今年我们将会对EAST进行改造,我们自主研发的国产首套连续低温弹丸注入系统,有望在开展高密度实验的时候发挥重要的作用。”(经济日报记者 梁 睿 李思隐)
本文总结了合肥科学岛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创造世界纪录的成果,详细讲述了科研人员在实验后的工作内容、节假日坚守岗位的奉献精神,回顾了EAST运行以来的重要里程碑,阐述了其管理模式,并提及了未来的改造计划。这展示了我国在聚变能源研究领域积极探索、不断发展的态势。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14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