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与英国教育的差异,通过将中式教育应用于英国初三学生的实例,展现出两种教育模式碰撞下产生的一系列现象,包括课堂纪律、学生态度、文化观念冲突等方面,同时也探讨了两种教育模式各自的优劣,引发对孩子究竟需要怎样的教育的思考。
中国学生在学习方面堪称世界上的“卷王”,像“寒窗苦读”之类的形容不在话下,古代还有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借光、囊萤映雪等刻苦学习的典故。然而近年来,学生抑郁、休学的新闻频频出现,这也让人们开始反思:我们的教育是否过于“卷”了呢?反观西方国家的孩子,比如英国青少年,他们的学习生活相当轻松,9点上学,3点放学,从未体验过晚自习的辛苦,是出了名的“熊孩子”,根本不知道“卷”是什么概念。那么如果让这样一群英国青少年接受中式教育会发生什么呢?有一个有趣的试验,50名来自英国博航特中学的初三学生参与其中。在这些英国青少年的印象里,中国人口众多且学霸遍地。他们甚至清楚中国学生每天上学12小时,回家还要做5小时作业,可见中国学生的学习压力之大已经传播到海外了。中式教育班很快就面临课堂纪律的问题。中国老师的讲课方式需要学生高度专注,比较适合学霸型的学生。那些注意力难以集中的学生很快就丧失兴趣,课堂上摸鱼、聊天的现象不断,吵闹声甚至盖过了老师讲课的声音。更有甚者,被罚站的学生一脸无所谓,还表示喜欢那种越界惹麻烦的刺激感,这些一身反骨的英国青少年越是被惩罚就越叛逆。而且长时间的学习也让英国学生叫苦不迭。中式教育班的学生上完课后还有2个小时的自习时间,在教室里的时长是同年级其他英国学生的2倍。中国老师认为长时间学习虽然枯燥,但对提高成绩效果显著,毕竟在国内她所带的学生成绩领先这些英国学生3年。中式教育中的竞争无处不在,中式体育课就是一个体现。在英国,学生的体育课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但在中国,体育是中考的一部分,男生要考1000米跑、立定跳远、掷实心球、引体向上、跳绳等项目,女生则是800米跑、立定跳远、掷实心球、仰卧起坐、跳绳等项目,参与试验的英国学生也要接受这些项目的考核。有些学生能轻松达到体能要求,但不擅长运动的学生就会很受挫,他们发现别人能做到的自己做不到,有些英国学生第一次经历这种残酷比较时当场就哭了,在习惯竞争的中国学生看来可能会觉得有些矫情,但也许中国学生已经习惯这种比较,没有意识到这种方式对自尊和自信心的打击。中英两种文化的碰撞在整个过程中展现得非常明显。例如,中国老师认为人应该调整自己去适应社会,而英国学生却坚持人应该做自己,为自己而活;中国老师觉得孩子应该听父母的话,英国学生马上反驳“父母不总是对的”,观念上的冲突常常导致双方沟通困难,场面尴尬。忍无可忍之下,中国老师使出了家长会这个杀手锏。老师们轮番上台演讲请求家长配合,他们的真诚打动了英国家长。抛开文化差异,对孩子的用心在任何地方都是一样的。临近考试时,家长会起了作用,中式教育班的学生终于开始用心学习,中国老师也调整了沟通方式,采用更多的鼓励和耐心,这种方式成功“驯服”了英国青少年的叛逆。考试前夜,这些英国学生展现出了和中国学生一样的投入度,复习到深夜,这可能是他们学生生涯中最“卷”的一次了。不过英国校长仍然对中式教育持怀疑态度,提高成绩固然好,但是真的希望孩子一天学十五六个小时吗?中式教育要求高强度学习、严格纪律以及重视传统价值,而英国的教育系统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以及个性化学习。中国老师也认为英式教育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比如英式教育采用不同的教学大纲适应不同能力的学生,而不是统一标准,这样能保证不同能力的学生跟上学习节奏。确实很难评判哪种教育体制是最好的。英式教育下学生比较快乐,但成绩不理想;中式教育能提高考试成绩,但学生需要投入更多学习时间,统一标准对学习能力一般的孩子不友好,竞争和压力容易导致心理问题。在传统教育弊端逐渐显现的当下,我们也开始怀疑曾经引以为傲的“头悬梁锥刺股精神”,我们的孩子到底需要怎样的教育呢?相信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家长以及对教育感兴趣的观众,都能从这场有趣的教育试验中找到自己的答案。
本文总结了中式教育与英式教育的不同特点,通过英国学生体验中式教育这一实例,揭示出两种教育模式在课堂纪律、学生心理、文化观念等多方面的差异与冲突,同时探讨了两种教育模式各自的利弊,最后提出在传统教育弊端逐渐显现的情况下,思考孩子需要何种教育的问题。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13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