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比特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行自动化、信息化改造过程中,员工韩旭从电路板插件工转岗为线边仓管理员,以及其他员工如田强玉成功转岗的故事,展现了企业升级改造过程中员工的应对与发展。
韩旭在做了三年电路板插件工之后,25岁时成功实现转岗。
韩旭这样形容插件工作:“单调、乏味,并且需要高度专注和精细操作。”在做插件工的三年里,韩旭每天上岗后就坐在工作台前,8个小时不断地重复同一个操作,那就是把比指甲盖还小的电子元器件安装到电路板上,平均每天要插件五六千个。
然而,就是这样一份让他不太满意的工作,韩旭也曾担心会保不住。
韩旭所在的山东比特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著名的酒店专用通讯产品制造商。这家于1989年创立的日照本土企业,在2020年启动了“退城入园”搬迁工作。随着新厂区的搬迁,企业大力加强自动化、信息化改造。新建了6条全自动贴装线、15条装配线,还配套购置了高速贴片机、AGV系统,并且建设了两条自研非标自动化生产线。
当“机器换人”这个词频繁出现在耳边时,韩旭变得忐忑不安,心里想着:“我会不会是被换掉的那一个呢?”
设备升级之后,生产一线的工人数量确实大幅减少了。例如SMT贴片生产车间,以前五条生产线需要40名工人,现在6条生产线却仅需22名工人。
不过,韩旭所担心的机器升级后大部分工人会“走人”的情况并没有发生。
比特智能在引入自动化生产设备的同时,在现有员工中开展了岗位“双向选择”。韩旭选择了线边仓管理员这一岗位,这是工厂自动化、信息化升级后出现的新岗位。
什么是线边仓呢?公司智造副总杜光年介绍说:“比特智能的客户是酒店,订单都是个性化订制的,量小、品种多是其特点。这就意味着,要迅速且准确地找到生产线上某一产品所需的几百上千种物料并及时出库是非常重要的。线边仓是为了支持生产线不间断生产,而在原物料仓库和生产线之间设立的一个缓冲地带,并且公司还自己研发推出了一套高效的物料管理系统。”
韩旭毕业于职业院校,能够熟练操作电脑并且有数控专业知识储备,经过大约一周的培训后,他顺利通过考核上岗。现在他每天的工作内容变成了线边仓库存维护、收发料管理、不良品管理、盘点等。
韩旭说:“物料入库时,扫描二维码与料仓绑定,系统会自动记录物料位置。领料时,扫描领标单,系统会自动点亮对应物料位置的指示灯,方便我们快速找到所需物料。物料出库时,系统通过扫描二维码自动更新库存信息。”新的岗位、技术、理念和模式,让韩旭彻底摆脱了以往单调乏味的工作感受。
转岗的并非只有韩旭一人。
50多岁的田强玉,以前是贴片生产车间流水线的贴片工,他以前的工作就是放置贴片板、人工贴标等简单重复的工作,现在他仍然在SMT贴片生产线上,但是每天的工作内容变成了调试维护自动化生产设备,保障设备顺利运行并且生产出符合各种设计要求的产品。
管理机器可不像按一下按钮、敲一下键盘那么容易。田强玉表示:“比如要切换通讯设备生产机型,需要更换几十个夹具,校正十多处传感器位置,还要变更后续检测环节的操作参数。如果有一处调整不到位,就会导致生产卡顿,甚至造成生产设备损毁。”所以他不断逼着自己学习,他说:“技术升级了,劳动强度降低了,但我们的脑子必须跟着机器升级,才能跟上节奏。”
杜光年介绍说:“除了极个别因为自身原因离职的,绝大部分员工都实现了有序转岗。”搬迁到新厂区后,公司一线生产员工人数不但没有减少,反而从234人增加到了300人。“老员工更熟悉企业生产流程、物料、设备,更容易上手,所以在自动化、信息化改造时,我们安排老员工和工程师一起参与设备调试,并且针对性地对老员工进行了转岗培训。同时,因为自动化水平提高带来效益提高,需要扩大再生产,又新增了部分岗位需求。”
数据表明,2023年,比特智能原来的五条贴片生产线完成贴装290万片;2024年,完成改造后的6条全自动贴装线完成贴装400万片。
韩旭感叹道:“机器换人不是‘洪水猛兽’,它能帮助我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为错误,更重要的是让我从‘一颗随时可能被替代的螺丝钉’的职业困境中走出来,开始扮演一个更有创造性和挑战性的角色。”
本文总结了比特智能在自动化、信息化改造过程中,通过岗位“双向选择”和转岗培训等措施,让大部分员工成功转岗,员工数量不降反升,同时企业生产效率也得到提高,体现了企业升级改造与员工发展的双赢局面。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13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