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高校师生如何在申遗后的春节大展身手

2024年12月4日春节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羊城晚报推出《高校寻春 “艺”起过大年》的全媒体策划。记者走进高校,探寻高校中的春节社会实践活动,介绍了手写春联等传统文化习俗在高校中的传承情况,以及春节申遗成功后高校在传承和发扬春节文化方面的重要意义,最后提到明日将推出第一期视频。

2024年12月4日,是一个意义非凡的日子,因为“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岁月更迭,冬去春来,循环往复,这是自然的规律。而中国人依据传统的历法体系,精准地确定了正月初一是春节,这个特殊的日子宣告着中国农历新年的开始。在这个盛大的节日里,人们围绕着诸多美好的主题展开活动,送冬迎春是对季节交替的欣然迎接,辞旧迎新蕴含着对新生活的期待,祈福纳祥表达了对幸福的渴望,团圆和谐更是这个节日最核心的内涵。人们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来欢庆这个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最为重要的节日,也就是大家俗称的“过年”。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羊城晚报精心推出了名为《高校寻春 “艺”起过大年》的全媒体策划。记者将走进高校,借助师生演绎以及采访等形式,引领观众深入地去了解春节期间的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手写春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当人们用毛笔蘸满浓墨,在那喜庆的红纸上书写春联的时候,这一行为所承载的意义远不止装饰那么简单。它实际上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也是一种艺术享受的过程。在广州美术学院,写“福”字、送春联是春节前夕的传统活动。这一活动意义非凡,它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也是将专业学习融入社会实践的具体体现,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的表达。广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教授洪权就曾介绍说:“春联不仅具备实用价值,而且拥有艺术价值。春联的字体大多以楷书、隶书和行书等为主,要注意不能写得过于纤细,因为这样的话寓意就不太好了。门头的桃符和那些充满吉利的诗词,无一不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春节写‘福’字本身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形式,也是同学们新春的祈福方式。”随着春节申遗成功,春节文化开始向着世界大步迈进。从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到广州美术学院,再到广东文艺职业学院,所到之处都弥漫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和节日的欢乐氛围。这些高校不仅仅是知识的汇聚之所,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阵地。通过师生们充满激情的精彩演绎以及积极主动的参与,春节这个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中被注入了新的活力,焕发出耀眼的光彩。明日起就要推出第一期视频了,真的是让人满心期待呢。

本文总结了春节申遗成功的事件,阐述了羊城晚报关于高校春节社会实践的策划,详细介绍了高校中如广州美术学院手写春联等春节文化传承活动的意义,强调了高校在春节文化传承和发扬中的重要地位,最后还对即将推出的视频进行了预告。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1303.html

(0)
WonderfulWonderful
上一篇 2025年1月24日
下一篇 2025年1月24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