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资金参与资本市场展开论述。首先阐述了《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较之前相关指导意见中对银行理财表述的调整,尽管银行理财在中长期资金分类中的表述有变化,但在其他方面仍被给予重视。接着指出银行理财在权益配置占比方面较低的现状并分析堵点所在,包括客户偏好、自身能力建设等多方面因素。最后提到多家理财公司在监管鼓励下积极表态将加码权益投资,展现出理财公司对权益投资的重视以及对市场发展的积极应对。
银行理财资金参与资本市场事宜出现新情况,相关表述较之前有了调整。
1月23日,国新办发布会上,中国证监会等部门解读了《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在中长期资金投资机构里,银行理财相关表述有变化。《方案》中提到重点引导商业保险资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职)业年金基金、公募基金等中长期资金加大入市力度,银行理财被归到“等”所指代的机构中,位于五类主要中长期资金之后。而2024年9月的《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到的五类中长期资金包括商业保险资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年金、各类养老金、银行理财和信托,并鼓励银行理财和信托资金积极参与资本市场等。不过,新发布的《方案》在“优化资本市场投资生态”表述里,明确允许公募基金、商业保险资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职)业年金基金、银行理财等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定增,在参与新股申购、上市公司定增、举牌认定标准方面,给予银行理财、保险资管与公募基金同等政策待遇。某理财公司权益投资部门负责人表示,《方案》具有很强的实操性,是根据理财资金性质调研得出的可行方式。因为银行理财负债端属性和客户偏好,导致权益占比尤其是直投股票占比难以快速提高,参与定增是比较可行的方式。
从产品端和资产端看,银行理财配置权益占比很低。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4)》显示,截至2024年末,权益类产品存续规模仅0.06万亿元,占比0.2%,理财产品资产投向权益类资产余额0.83万亿元,占比2.58%。并且理财产品结构单一化加剧,2024年末低波的现金类和固收类产品合计占比达97.3%,股混类产品规模约0.8万亿元,较2019年末大幅收缩,“9·24新政”后的牛市含权产品也未规模性增长。同时,理财产品向中低风险集中,2024年末一级(低风险)、二级(中低风险)理财产品规模占比分别为29%、67%,三级(中风险)、四级(中高风险)、五级(高风险)三档理财产品规模占比总和仅4.3%。这不仅与银行理财客户风险偏好低有关,也与机制性堵点有关。中信建投证券分析师马鲲鹏团队研报指出,理财公司发展权益投资受两方面约束:一是客群偏好固定收益类产品,对权益类产品接受度低;二是理财公司权益投资经验和能力处于培育阶段,发行权益类产品难度大。招银理财首席产品官郑福湘也提到银行理财资金入市存在堵点,如购买高风险产品需柜台面签、未获准在互联网平台及券商平台销售等,业内期待政策进一步开放优化。郑福湘指出招银理财为提高权益仓位的几个重点方向,如探索被动投资产品线、适度发展主动管理类业务、增大“固收 +”产品份额等。招银理财总裁钟文岳认为未来3 - 5年银行理财产品将从低风险向中等风险产品转变,理财公司做R3等级产品有优势。
自2024年以来,监管多次鼓励中长期资金入市,银行理财公司积极响应。1月23日,招银理财发文称《方案》为理财行业带来新机遇与更高要求,理财行业要加强权益能力建设等以应对市场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1月22日,平安理财首席权益投资官熊珣表示公司在权益方面投入大且形成多体系。《2024银行理财年报》专栏中,多家理财公司谈及自身权益投资实践。宁银理财表示成立5年来加强权益投资能力建设,发行多种相关产品。贝莱德建信理财表示深化权益市场投资布局。高盛工银理财表示让利于投资者吸引理财资金入市。工银理财总裁高向阳去年11月介绍公司中长期投资实践时提到优化产品结构等重视权益投资并呼吁银行理财向中长期限产品引流,还提出推动行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银行理财资金参与资本市场在《方案》下有了新的格局,虽然表述上有调整但仍被重视。银行理财目前权益配置占比较低,这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包括客户偏好、自身能力等。在监管鼓励下,多家理财公司积极表态将在权益投资上加大力度,这反映出理财公司对市场机遇的把握以及对行业发展的积极推动。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1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