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胶面具、硅胶衣以及硅胶手套在网络上随意售卖定制的现象,通过直播中的场景展示了这些硅胶制品的使用情况,如主播利用硅胶制品进行男变女、女变男的表演吸引观众。同时提到记者调查发现这些商品在电商和社交平台售卖情况,包括不同价格和定制内容。还阐述了这些硅胶制品可能带来的侵权、违法风险,以及专家对如何管理这些产品提出的建议。
“嗨,甜妹。”
“嗨,美女。”
一场直播连线正在火热进行当中,两位有着姣好容貌、婀娜身姿的“女主播”正互相热情地打着招呼。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到了喊麦环节的时候,这两位主播的声音突然就“变了”。原来啊,这两位所谓的“女主播”竟然都是男性。只见他们纷纷扬起下巴,用力拽着自己身上的硅胶连体衣,就这么向网友揭开了真相。这一幕可让众多网友大为惊叹,纷纷留言说道:“这也太逼真了吧”“就这么一套硅胶,抠脚大汉一下子就变成美女了”“要是戴着硅胶去做违法犯罪的事情,人都找不着,太可怕了”。
这是《法治日报》的记者不久前在某平台直播间看到的场景。
去年7月的时候,《法治日报》的记者曾经发表过一篇名为《硅胶一贴变了模样,万元即可私人定制》的稿件,这篇稿件让社会开始广泛关注硅胶人脸面具销售和使用方面的乱象。半年的时间过去了,记者经过追踪调查发现,硅胶面具依旧在网上被随意售卖。而且啊,不只是硅胶面具,就连那种能够完全改变性别特征的硅胶衣,还有高仿人手、指纹的硅胶手套,也都在网络上可以随意定制售卖。
接受采访的专家表示,人脸面具、硅胶衣等硅胶制品,在生产、制造以及使用的过程当中,存在着比较大的侵权、违法风险。所以建议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地界定人脸面具、硅胶衣的用途,同时还要加强在生产、销售以及使用各个环节的监管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保障合法需求、合理使用的同时,降低人脸面具、硅胶衣等被用于侵权违法甚至是犯罪的风险。
仿真面具轻易就能买到,还被用来在直播中引流,就像大变活人一样神奇。
你看,有的主播戴上黑人面具头套,还声称是“专柜刚拿的货”,然后就在直播间里卖起了高仿品牌包,一个奢侈品牌的经典款包居然只卖580元。还有一个秃顶的男人,直接拿起一套硅胶面具,摆弄了几下之后就离开直播画面了,再出现的时候就“变”成了一个性感美女,戴着乌黑浓密的假发,随着音乐扭动着身体。在直播间里,还有女主播摘下墨镜的时候,鼻子一抠差点就抠下一块皮来,原来她是戴着硅胶面具呢。
记者经过调查发现,一些短视频平台已经成了硅胶人脸面具、硅胶衣的“主战场”了。很多主播经常戴着人脸面具,在直播或者短视频里男变女、女变男,或者把自己变成明星、动漫角色之类的。这种“大变活人”的手段已经成了吸引观众眼球的“秘密武器”了。
最近,记者在多个电商平台和社交平台上搜索“人皮面具”的时候,网页显示“无相关物品”。可是当换成“硅胶面具”“硅胶头套”等关键词进行搜索的时候,各个平台都跳出了大量的此类商品,其中不少商品在名称里还显示可以“独家定制”呢。
比如说,有一个商品名字叫做“硅胶面具COS易容变装”,按照不同的类别,像“淡妆”“彩妆”“淡妆 + 假发”“彩妆 + 假发”,标价在399元到437元不等,而且还可以咨询客服按照个人需求进行定制。
记者咨询之后,客服表示如果需要自己定制肤色、妆容、假发、五官的话,价格大概在1000元到3000元之间。在评论区里,有买家晒出了戴着面具的“靓照”,还说:“面具特别逼真,戴上去柔软又舒服。”从买家的照片上看,是一个面容很美的女子含情脉脉地看着镜头,几乎看不出什么破绽。
还有一家“硅胶面具定制”的店铺,卖家表示可以根据买家的具体要求来定制面具和头套的毛发、肤质、皮肤纹路等,最终做出来的成品能和提供的照片有八九成像呢。卖家说独家开模定制,那种极度仿真的面具价格在1万元到2.5万元之间,制作时间大概是1个月左右。
这些商家啊,不少在自己的主页简介里都会写着类似“本产品只用于娱乐、聚会、演出、变装、影视道具、影视表演、收藏等。不得用于其他任何形式的犯罪”这样的声明。
当记者随机询问其中7名商家,定制面具是否需要提供身份信息的时候,只有1个人表示“需要买家提供身份证信息”,理由是“这样正规点,怕出事”,其余的商家都表示不需要,“我们跟客户合作不喜欢问太多,只是制作头套而已”。
对于记者询问“佩戴硅胶面具或头套能否通过面部识别系统”,有的商家含糊其辞地说:“要看您是什么样的打卡……如果是金融或者是很精密的……”还有的商家说:“我们定制的只能保证宣传的效果,不能保证您要做的事情(能成)。”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类商品的评论区里,有这样的问答。网友问:“用这个能逃过追捕吗?”商家回答:“您可以试试。”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的孟强教授指出,商家在电商平台售卖人脸面具存在着多种法律风险,可能会引发民事、行政乃至刑事责任。定制人脸面具业务的合法性取决于用途、制作及销售过程等因素,如果涉及侵权、缺乏合规销售流程等情况就属于违法。如果人脸面具模仿特定人的面部特征,可能会侵犯肖像权,如果使用这种面具导致他人名誉权受损,行为人就需要承担民事责任。此外,如果售卖行为侵害了消费者的人格权或者违反了网络交易安全规定,市场监管部门可以对商家采取警告、罚款、责令停业整顿等措施。
硅胶手套还能做指纹,用来操作手机指纹解锁呢。
除了硅胶人脸面具之外,还有不少硅胶制品也成了“大变活人”的工具。
记者在电商平台和二手交易平台搜索“硅胶衣”的时候,既会出现硅胶材质的“肌肉衣”,也会显示“变装义乳连体衣”(这里要说明一下,本文提到的“义乳”是用于变装领域的,并不是特指康复产品)。
记者询问了多家硅胶衣品牌的客服是否可以定制,对方都统一回复说:“商品有统一模具,都是固定尺码,不支持定制。”买家可以根据个人需求挑选商品款式,像是硅胶衣是半身还是全身、是否连臂、领口高低、穿戴方式、身材要求、有无模具线、有无毛发等。多数固定尺码的硅胶衣价格从数百元到上千元不等。
像“义乳假胸硅胶连体衣”这类相关产品,商家会在产品名称或者详情页面标注“男扮女装”“全套连体衣男用”“适用性别为男”等内容,在相关商品的评论区里也有不少买家秀。有一个买家晒出的图片里,原本普通的男性身材,穿上“义乳”再套上外衣之后,整个人的身形立刻就变得婀娜起来了。
在电商平台上,有一家有着4万多名粉丝的店铺对某款硅胶衣的穿戴效果进行了详细介绍:根据材质特性对比表分成入门版、普通版和特价版。入门版的肤感通透,纹理真实,能塑造出丰臀丰胯的性感东方女性身材曲线;普通版的一体性更好,能达到基本无破绽的变装效果;特价版的表面增加了斑点和毛细血管等细节,能达到完美的变装效果。还介绍了“角色扮演、外出郊游、视频直播”等使用场景。
在调查过程中,还有电商店铺在售卖标有“主播假胸男用”等内容的义乳产品,价格是两三百元。面对记者询问“男扮女装穿这个直播会不会看起来比较假”,客服回答说:“仿真产品是很逼真很自然的,穿义乳产品,稍微打扮一下基本看不出来是假的。”
记者在调查中还在一些社交平台发现有商家打着“定制人手”的旗号售卖仿真硅胶手套。比如某售卖人体硅胶的企业介绍,这种商品一般是商家把特殊胶水卖给消费者,消费者可以制作手部模具,然后通过模具制作硅胶手套。制作一只手套需要购买两种胶,一共需要2kg,大概180元。它的介绍里说,这种方式可以直接留下真人模特的指纹和所有手部纹理。
某二手交易平台上有一家皮物店也在售卖这种硅胶手套,它的产品介绍是这样的:“我们不像其他商家用模具机器直接压出来流水线生产。我们需要买家手指的具体数据,用机器制作3D效果图,从数十副模具中挑选和买家手指数据最接近的模具进行手工倒模。选用越南进口铂金硅胶,戴上可操作手机,打字拍照,韧性极佳,仿若无物。”
记者提出定制要求后,商家表示需要提供每根手指的指尖围,还有掌围、腕围、臂围,以及肤色要求,还发来了演示视频。视频里,一个人戴着硅胶手套,用手套的指纹打开了手机的指纹锁。视频里的主角戴上手套后手掌伸缩自如,还能在触屏手机上流畅打字。
“手套是可以开屏的,指纹什么样的都能做,定制要看手的大小,看是否能戴。”商家说。这样一款能够指纹操作的硅胶手套,价格是900元,制作需要一周的时间。
记者在社交平台还联系到了另一位商家,对方表示其制作的手套比较逼真,有手部的纹路,只有离得很近才能看出不是真的,不过指纹掌纹等是模板做出的统一皮肤纹理,“用铂金硅胶材质制作的手套,戴上后就可以操作手机。一双价格为999元,制作时间为4天到7天,定制需要顾客提供手的数据,如掌宽、中指长等”。
对于如何界定佩戴硅胶“义乳”、手套的行为,接受采访的专家分析认为,主要是看其具体用途。
“一般来说,在直播中男扮女装穿硅胶衣的行为本身并不构成违法,但是否违规,则取决于直播平台的规章制度。例如有的平台强调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要求主播不得虚构情节误导观众,那么穿硅胶衣进行男扮女装,如果其目的是欺骗观众、让观众误以为是真实的女性而进行交友或聊天,则可能因为不符合平台的真实性原则而构成违规。”孟强说,如果利用硅胶衣进行男扮女装,目的是通过伪装的身份来获取打赏,那就构成民事欺诈,严重的还可能涉嫌诈骗犯罪。
孟强指出,硅胶手套如果能够完全还原模特手部的指纹和掌纹等细节,可能会给指纹掌纹提供者带来一定的风险,如果这种手套可以用来实现指纹解锁,那么很容易被用于进行身份盗窃,即戴着这种手套去访问受害者的个人设备,登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进而操作他人的银行账户、支付账户和个人数据,给他人造成财产损失。如果使用这种手套进行犯罪活动,还可以伪造他人留下指纹的现场,将指纹掌纹提供者置于嫌疑人的地位,给他人带来极大的法律风险。
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教授、中国刑法学研究会理事王海桥认为,未经授权或特定程序直接使用指纹等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开展经济活动,涉嫌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和网络安全法等法律规定,情节严重的甚至可能触犯刑法,如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建立完善备案制度,区分情况精细管理。
从调查情况来看,一些购买者或者使用者都认为人皮面具、硅胶衣、硅胶手套等属于玩具,使用是出于小众爱好或者恶搞,没什么大不了的。
孟强认为,售卖硅胶面具等“易容”“重塑外貌”的商品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而且目前对于售卖和使用行为的管理存在一定的难度。
他具体介绍说,其一,社会在影视娱乐、医疗康复等多个领域对硅胶面具等商品存在合法需求,不能简单禁止,但需要合法监管;其二,对此类产品的定制销售行为监管难度大,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其生产、销售、使用等环节规范不足,平台管理商家困难,一些商家还可能通过隐蔽手段逃避监管;其三,在利益的驱动下,部分商家不顾风险与社会责任,回避询问关键信息;其四,消费者定制面具真实用途难判断,即便商家询问,顾客也可能提供虚假信息。
“鉴于这类产品的广泛用途,不宜采取‘一刀切’的禁令,而是应该通过精细化管理来平衡安全与自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黄尹旭认为,对于高度逼真人脸面具的生产可以规定一定的备案流程。人脸面具的生产和销售,如果涉及具体个人的肖像权问题,生产商和销售者应当取得肖像权主体的明确授权。基于公序良俗,平台可以要求商家提供清晰的产品描述、用途说明及警告标识,以提醒买家注意合理合法地使用产品。
孟强建议,对于此类产品,依风险大小、逼真程度及用途区分监管。高逼真且易误导的应重点监管,娱乐性强、误导风险低的则适当减少限制。
“在目前的监管体系下,进一步细化相关规则。例如,在有关制度方面,对于生产高仿真硅胶制品的,应当设立备案制度,要求生产企业向监管部门进行备案。在生产销售端,要求生产者在产品上明确标识其用途、提供使用指南、强调合法合规的使用场景;同时在消费端,对于逼真的人脸面具,采取一定的审查机制,例如限制消费者的年龄、对象等,或者要求消费者提供人脸面具的肖像权使用证明等,从而在个人自由、市场交易与他人权利保护、公共利益维护之间取得平衡。”孟强说。
文章揭示了硅胶面具、硅胶衣和硅胶手套在网络上随意售卖定制的现象,通过具体实例展示了这些产品在直播等场景中的使用情况,阐述了其可能带来的肖像权侵犯、诈骗、身份盗窃等侵权违法风险。同时专家建议完善法律法规,根据产品的风险大小、逼真程度和用途等进行精细化管理,如设立备案制度、在生产销售端明确标识用途等,以平衡安全与自由、保护各方权益。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10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