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增:定日地震后回村救援,源于乡亲深情,旦增:定日地震后回村,与乡亲共克时艰

定日地震后,曾经担任乡村振兴专干的旦增,不顾妻子劝阻,在地震后的第二天凌晨紧急赶回刚刚离开的古荣村,投入抢险救援和安置工作长达20多天。他与乡亲们感情深厚,乡亲们待他如亲儿子,这种情感促使他回来。在村里,他参与了多项工作,包括清理废墟、运送分发物资等,还努力安抚受灾群众情绪,最终在春节前看到群众全部入住板房,生活秩序恢复,他也撤回了辞呈,想继续见证老百姓越来越好的生活。

“村里每家每户的情况我都清清楚楚,灾后救援安置工作需要人手帮忙,乡亲们需要我在这儿!”定日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凌晨,曾经担任乡村振兴专干的旦增,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归村之路。他刚刚离开古荣村不久,却又马不停蹄地赶了回去,迅速投身到抢险救援以及安置民众的工作当中,这一忙啊,就已经过去了20多天。

当记者在古荣村见到旦增的时候,只见他身形瘦高。他正在细心地叮嘱老人在板房里用火、用电一定要小心谨慎呢。他原本黑色的上衣,因为长时间在村里忙碌奔波,如今已经变成了土灰色,脸色也被晒得黝黑黝黑的。

此时的古荣村,呈现出一片灾后重建的积极景象。板房整齐地排列着,人工草坪也充满生机,绿意盎然,几个活泼的孩子正在草坪上欢快地踢球呢。

旦增:定日地震后回村救援,源于乡亲深情,旦增:定日地震后回村,与乡亲共克时艰

1月22日,在定日县长所乡古荣村,旦增正在修理爆掉的水管呢。(这是受访者提供的图片)

7日那天,旦增不顾妻子的劝阻,毅然决然地在市场上购买了一些村里可能会用到的物资,然后就从拉萨赶往古荣村。

当旦增到达古荣村的时候,乡亲们都已经被安置在帐篷里了。他走进第一顶帐篷,一眼就看到了平日里对自己关怀备至、照顾有加的阿佳(在藏语里意为大姐)米玛。

米玛一看到旦增,泪水就止不住地流了下来。她哽咽着说:“阿旦增(阿字有着尊敬的意思),你怎么又回来了呀?幸好你当时不在村里,要是赶上地震出事了,家里人得多担心啊。”

这几句简短而饱含深情的话,一下子就冲破了旦增心里的防线,他的泪水也忍不住夺眶而出。

旦增安慰道:“生活会慢慢好起来的,国家会帮助我们的,你们一定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啊。”看到村里很多熟悉的面孔都还在,他的心里稍微安心了一些。

旦增:定日地震后回村救援,源于乡亲深情,旦增:定日地震后回村,与乡亲共克时艰

1月28日,定日县长所乡古荣村安置点,所有受灾群众都已经搬入了板房。(这是无人机拍摄的照片,新华社记者 洛卓嘉措 摄)

“乡亲们平时对待我就像对待亲儿子一样,如果不是因为他们,我可能就不会回来了。”这么多年来,旦增已经记不清自己到底入户走访过多少次了,也数不清乡亲们到底帮过自己多少次了。

“阿旦增,吃饭了没有呀,来我家吃口饭吧。”“要不要给村委会送点土豆过去呀?”“你这孩子晚上又不想生火,到我家来烤烤火,暖和了再回去睡觉。”“阿旦增,我要去县城买东西,要不要给你带点什么呀?”这6年里和村民们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总是时不时地浮现在旦增的脑海里。

回到村里的这20多天以来,旦增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各项工作当中。他参与清理废墟,将物资运送过来并且分发到乡亲们手中,抢救村民的财产,搭建板房等等。安抚受灾群众的情绪也是他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呢。不过,他曾经犹豫了很久,最终还是鼓起勇气去了另一个安置点——那里安置着遇难人员的家属。

“爷爷,咱们到外面去走走吧!”有一位失去亲人的老人,已经两天没有和别人说话了。看到熟悉的旦增,老人终于起身活动了。

两个人走了十多分钟,旦增尝试着开导老人:“爷爷,不要老是坐着,这样对身体不好,要多出来走走,我有时间就会来陪您的。”这个时候,老人终于开口说了一句:“谢谢你,阿旦增。”

春节之前,群众们全部都入住到了板房里,生活秩序也逐渐恢复正常了,旦增这才松了一口气。

“9号的时候,我申请撤回我的辞呈了。”旦增说道,他希望能够看到老百姓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幸福美满。(记者边巴次仁、陈尚才、卢丹阳)

旦增在定日地震后返回古荣村,他与乡亲们有着深厚的情谊,这种情谊促使他归村参与救援和安置工作。在20多天里,他在多个方面为村庄的恢复努力,包括物质建设和安抚群众情绪等,最终在春节前看到村庄生活秩序恢复正常,他也决定继续留下来,体现出他对乡亲们的关爱和对村庄发展的责任感。

原创文章,作者:东海凝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8497.html

(0)
东海凝丝东海凝丝
上一篇 2025年2月3日
下一篇 2025年2月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