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就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出台征求意见稿,其中对各类建筑配建充电车位的比例进行了规定,旨在解决“充电难”问题。同时提及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增长带来充电需求增加,现有的充电设施虽有增长但仍存在不足,还回顾了之前的相关指导意见,阐述了该征求意见稿成为标准后的意义等内容。
在北京这座繁华的大都市,各类建筑的充电车位配建数量即将迎来全市统一的标准规范。当下,北京市地方标准《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标准》的征求意见稿正在市市场监管局网站公开征求大众意见,这一征集活动将一直持续到2月24日。
公安部在不久前发布的数据表明,截至2024年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已经达到了3140万辆,这个数量在汽车总量中的占比为8.90%。其中,纯电动汽车的保有量为2209万辆,占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70.34%。随着纯电动汽车保有量不断攀升,其充电问题也逐渐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从整体的数量方面来看,我国的充电设施增长速度是比较快的。到2024年年底时,全国充电设施的总数已经达到了1281.8万台,同比增长幅度达到了49%。在这样的发展下,过去困扰大众的“充电难”问题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然而,目前还不能断言全国的充电设施配建已经达到了完备的状态。就拿一些城市中的老旧小区来说,充电桩的数量依然难以满足车主们的需求。
北京此次公布的征求意见稿,目的在于为各类建筑配建充电车位确立规范。假如选择直接建设充电车位的方案,居住类商品房预计要配建37%的充电车位;保障房的充电车位配建指标会依据保障房性质的差异,设定为30%和18%这两种不同的配建指标。
除此之外,办公类项目、学校以及医院计划配建25%的充电车位;商业类、文化体育设施、游览场所、交通枢纽和公共停车场则计划配建20%的充电车位。要是这些比例能够成为地方的正式标准,那么有望极大地改善“充电难”的状况。
回顾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这份指导意见要求新建住宅配建的停车位应当100%建设充电设施或者预留建设安装条件,大型公共建筑物配建停车场、社会公共停车场建设充电设施或者预留建设安装条件的车位比例不得低于10%。这一指导意见在过去将近10年的时间里为配建充电车位提供了基本的规范准则。可是,对照如今电动汽车的保有量,就会发现这个标准已经相对较低,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充电需求。并且,在这样一个“全国标准”的框架之下,各地还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地方标准。
北京针对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制定地方标准,这无疑是非常必要的。一旦有了这个统一的地方标准,各类建筑配建的充电车位是否达到标准,只要对照标准就能够一目了然。也就是说,上述征求意见稿在成为正式标准之后,既为各类建筑的建设单位提供了一个检查、补充充电车位不足的机会,也为各类新建建筑配建充电车位提供了基本的规范。
从某种意义上讲,符合这个标准的建筑,车主面临的“充电难”问题有望得到基本解决;反之,如果低于这个标准,部分车主依旧会被“充电难”的问题所困扰。在过去,各类建筑的建设单位在配建充电车位的时候,拥有较大的自主决定权,操作也比较随意。有了统一的标准之后,这种自主决定权就得到了规范,随意性也被有效地约束起来了。
由于配建充电车位会占用一定的空间,并且会增加建设成本,所以某些建设单位缺乏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出台统一、规范的标准,才能够促使建设单位严格按照标准行事,做到依法依规。在这个问题上,打出“标准拳”是解决“充电难”问题的有效办法。
期待各方能够积极围绕征求意见稿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从而使各类建筑的充电车位配建比例更加合理、更加规范。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在制定充电基础设施标准的时候,既要参考当下电动汽车的保有量,又要科学地预判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前做好准备,以便为电动汽车的充电和停车提供更多的便利。
当这个征求意见稿正式通过成为地方标准之后,各类建筑的建设单位必须要不折不扣地严格执行,相关部门也要加强监管力度,努力为“充电难”的问题画上句号。
本文总结了北京出台电动汽车充电车位配建标准征求意见稿这一事件,阐述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增长带来充电需求增加的现状,指出虽然全国充电设施总数增长但仍存在不足。介绍了北京征求意见稿中各类建筑的充电车位配建比例,回顾了之前的全国性指导意见及其局限性,强调北京制定地方标准的必要性,以及该标准成为正式标准后的积极意义,还提及建设单位可能存在的消极态度及应对措施,最后呼吁各方积极建言献策并要求建设单位严格执行、有关方面加强监管以解决“充电难”问题。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10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