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等18部门印发了《困境儿童个人信息保护工作办法》的相关事宜,包括困境儿童的定义、面临的问题如标签化和信息风险等,阐述了《办法》的规定内容,也指出了落实《办法》存在的困难以及针对这些困难的应对措施。
民政部网站传来消息,为了规范困境儿童个人信息的使用,切实保护困境儿童个人信息安全,进而维护困境儿童的合法权益,就在近日,民政部等18个部门共同印发了《困境儿童个人信息保护工作办法》(以下简称为《办法》)。
所谓困境儿童,就是那些因为自身或者家庭的原因,从而陷入到生存、发展以及安全困境之中,迫切需要政府和社会给予特殊关心与帮助的儿童。在帮助困境儿童方面,各方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然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与之相关的工作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
首先是困境儿童的标签化问题。在社会认知与信息传播的进程当中,如果过度地强调困境儿童所处的困境状态,却忽略了他们的个体差异以及正常需求,就极有可能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个体进行固化。这种标签化现象会使困境儿童在心理以及社会层面上承受更多额外的压力,被贴上像是“可怜”“需要帮助”之类的标签,这无疑会影响到他们的自尊心以及自我认同感。
其次是困境儿童个人信息面临着诸多风险。一些不良企业和个人在获取到困境儿童的信息之后,常常会进行商业化的利用,这就导致困境儿童最基本的隐私权益受到威胁。
不久之前,一段关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男孩因贫困辍学卖苹果供哥哥上大学的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引发了众多人的同情。但是官方很快就进行了辟谣,揭露这是一起摆拍蹭流量的事件,拍摄者是通过支付费用来博取关注的。在此之前,也有一些假公益团队借助困境儿童进行直播带货等类似的案例被多次曝光。在这些事件当中,困境儿童完全沦为了那些心怀不良企图之人谋利的工具。而他们之所以能够得逞,关键就在于他们通过各种方式掌握了相关儿童的信息。
如今,《办法》明确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将困境儿童标签化,不可以利用困境儿童的个人信息来博眼球、赚流量,更不能利用困境儿童个人信息进行募捐、直播带货等行为。并且还清楚地表明,民政部门在组织实施社会救助、慈善帮扶、关爱服务的时候,必须依法保护困境儿童个人信息。同时还要监督指导儿童福利机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相关社会组织及其工作人员,以及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等提高信息保护意识。
很明显可以看出,《办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困境儿童由于自身生理、心理特点以及所处环境的特殊性,和普通儿童相比,他们的自我防护能力相对较弱,一旦个人信息泄露,就极有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所以给予特别保护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不过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要落实《办法》并非易事。部分工作人员、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可能对信息保护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这样就很难在工作当中真正落实各项保护措施。因为涉及到多部门的协同监管,难免会存在职责划分不够清晰、协调沟通不畅等问题,这就可能导致出现监管空白或者重叠的情况。
另外,在实际工作当中,也许会遇到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在紧急救助的时候需要快速获取困境儿童信息,但是又要兼顾信息保护的要求,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这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针对这些问题,加强宣传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要面向困境儿童及其监护人开展普法教育活动,可以通过社区宣传、家长学校等形式,让他们清楚地了解自身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权利和义务。
建立跨部门的协同工作机制同样是势在必行的。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等形式,不但要加强信息共享和沟通协调,还要强化联合监管,对违反《办法》规定处理困境儿童个人信息的行为进行严肃查处,从而形成监管合力。
本文总结了民政部等18部门印发《困境儿童个人信息保护工作办法》的背景、困境儿童面临的标签化和信息风险等问题,阐述了《办法》的规定内容、针对性以及落实的困难,同时也提出了加强宣传教育和建立跨部门协同工作机制等解决措施。
原创文章,作者:东海凝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