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3·15”多领域侵害消费者权益典型案例被曝光展开,介绍了塌房企业的不同危机公关表现,分析企业屡踩雷的原因,强调商家应重视消费者权益,同时阐述了市场监管的新举措,指出严管对优化消费环境、提振消费信心的重要性。
在“3·15”这个备受关注的日子里,食品卫生、母婴用品、家电维修、AI骚扰等多个领域侵害消费者基本权益的典型案例被集中曝光。一时间,众多企业形象崩塌,一连串塌房企业纷纷在连夜开启了危机公关模式。
如今看来,以往“诚恳道歉、下不为例”的传统危机公关路数似乎已经行不通了。各类企业在公关时展现出了不同的姿态。有的企业大喊冤枉,比如卫生巾品牌苏菲发声称严格执行零容忍质检机制,还强调“没有与涉事企业开展过任何业务合作”;有的企业装傻充愣,浪莎直接下架了旗舰店所有一次性内裤,当消费者问及原因时,客服却“已读不回”;还有的企业选择立正挨打,啄木鸟维修平台表示放弃公关,称“不再试图平息舆论”,然而在网友眼中,这不过是换了一种话术而已。这些企业罔顾责任、透支消费者的信任,平时不把心思放在正道上,等东窗事发就开始排队表演,即便使出浑身解数,又有谁会相信呢?
回顾历年“3·15”,曝光的力度一直都不小。像食品安全、个人隐私等问题,一直都是黑名单里的常客,不少品牌也因此一蹶不振。可为何还有这么多企业重蹈覆辙,甚至把“3·16”当成了道歉日呢?究其原因,还是利欲驱动下的侥幸心理在作祟。我国市场规模庞大、经营主体多元,相应的监管难度也较大,很多商家便心存侥幸,认为不会查到自己头上。一些大品牌热衷于跑马圈地,对合作方、供应商、加盟商的监督却不够严格,一旦出事就想着靠“切割”来脱责。而某些“小作坊”更是抱着“赚一票就跑”的心态,对舆论声讨乃至查处关停都毫不在意。
“道歉不是行动,行动才是道歉。”这句话不仅仅是说给涉事企业听的,所有商家都应当自我反思、引以为戒。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信用经济,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谁漠视消费者权益,谁就必然会走进死胡同。
当然,不能仅仅指望商家凭良知来“亡羊前补牢”,强化日常严管才是关键。市场监管总局已开发“全国食品安全举报系统”,并将于5月份正式上线,鼓励引导食品从业者及相关人员积极举报违法违规行为和重大风险隐患。同时,《2025年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计划》正在部署,明确对存在质量安全风险隐患、舆情反映强烈的产品,包括直播带货在内的网售产品,大幅提高抽查比例。我们期待这些新举措能够充分发挥效能,让法律红线成为不可触碰的带电高压线。
说到底,花钱买个心安,这是消费者最朴素的愿望。只有365天都按照“3·15”的监管强度来,让无良商家受到震慑、感到疼痛,消费环境才能日益优化,真正提振消费信心。
本文通过“3·15”曝光的企业案例,揭示了塌房企业危机公关的荒诞表现以及企业屡犯错误的原因,强调商家要重视消费者权益,同时指出强化监管是优化消费环境、提振消费信心的关键。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7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