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人们出行可能遭遇的“经济舱综合征”展开。春节假期人们会有多种出行方式且行程较长,而“经济舱综合征”是出行时的一种健康风险,文章将介绍其定义、易患人群、预防和治疗等内容。
春节假期是阖家团聚、休闲游玩的好时光。这个时候,不管人们选择乘坐飞机、高铁,还是进行自驾游,往往都需要在交通工具上经历长途的旅程。
在长途旅行中,人们长时间蜷缩在狭小的空间里,这时候就可能面临一种名为“经济舱综合征”的健康威胁。
那么,什么是“经济舱综合征”呢?它是指乘客在乘坐长途飞机的旅行中或旅行后,由于座位拥挤,下肢固定体位时间长,致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甚至还可能引发肺栓塞等相关并发症的临床表现。
静脉血栓的形成与高凝状态、血流淤滞、血管内皮损伤直接相关,而且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基于这些因素,有几类人群特别容易发生“经济舱综合征”。
首先是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和运动量逐步下降,血管的弹性也不断减弱,这就使得血栓更容易形成。
孕妇也是易患人群,在怀孕期间,子宫不断增大,会对下腔静脉产生压迫,从而影响血液回流;并且孕期荷尔蒙的变化会让血液变得更加粘稠。
长期卧床、静坐等缺乏运动的人群也要注意,长时间保持不动,肢体活动减少,血液流动就会变得缓慢,血栓形成的风险也就增加了。
有家族病史的人同样危险,比如家族中有人曾患下肢静脉血栓,那么其患病风险就会更高。
慢性疾病患者,像患有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人群,也更容易形成血栓。
服用某些药物的人也需警惕,例如服用避孕药或进行激素替代疗法的人,会增加血液凝固的风险。
肥胖人群也不能忽视,体重过大或者腹部肥胖,会给下肢静脉造成额外的压力,进而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还有吸烟者,吸烟会损害血管内壁,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加重血管堵塞的状况。
既然知道了哪些人群易患“经济舱综合征”,那么我们该如何预防呢?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低脂、高纤维的清淡饮食,多喝水,这样可以预防血液粘稠。同时,要增加活动量,避免长时间让肢体处于下垂状态。
在久坐不动的情况下,要尽量避免穿过于紧身的衣裤鞋袜,最好穿着宽松舒适的衣物。并且不要长时间保持同一个坐位姿势,大概每隔一个小时左右就站起来做做腿部的活动,原位踝泵运动是促进腓肠肌收缩的很好的措施。本身处于高凝状态的人群,可以考虑穿弹力袜,也可以在旅行前向医生咨询是否需要口服抗凝药物。
要是在乘车过程中出现了小腿肿胀、疼痛的症状,而且起身活动后痛感加重,抬高患肢可减轻疼痛,这个时候要立刻告知乘务人员。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先请同乘的医务人员进行检查。在没有明显出血风险以及既往病史的情况下,可以服用抗凝或抗板药物,例如预防性口服新型口服抗凝药或者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同时要平躺,抬高患肢,减少下肢活动,防止血栓脱落。到达目的地后,要尽早进行D - 二聚体及彩超的检查,进一步明确或排除血栓。
本文总结了“经济舱综合征”的相关知识,包括其定义、易患人群以及预防和出现症状后的处理方法等内容,旨在提醒人们春节出行时注意防范这一健康风险。
原创文章,作者:东海凝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8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