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广东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介绍了广东出台的相关政策,展现了广东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巨大潜能和产业优势,分析了国内外人形机器人产业格局,并列举了广东当地企业的优秀成果,展望了人形机器人的未来前景。
4月1日,一场备受瞩目的盛会——广东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专题新闻发布会盛大召开。在此次会议上,一系列极具含金量的支持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的12条“干货”政策措施正式发布并得到详细解读。这些政策如同强劲的助推器,推动广东在打造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高地的征程上加速前行。
此前,美国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发布的全球人形机器人上市公司百强榜单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引起业界广泛关注。榜单显示,超10家广东公司荣耀上榜,这意味着在全球“钢铁躯体”的进化竞赛中,广东力量正成为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为这场竞赛注入了令人瞩目的广东加速度。
广东人形机器人的巨大潜能体现在其完善的产业生态链中。在深圳,如果你想开展机器人业务,只需轻松下个单,在短短1小时内,就能与当地的传感器供应商取得联系。不仅如此,还能迅速对接东莞的精密加工厂、珠海的电机配套商以及广州的直播电商宣传分发渠道。当机器人成功下线后,它可以立即奔赴不同的岗位,或是到广州的车间上岗,为生产助力;或是前往佛山的景点担任接待工作,为游客提供服务;甚至可以去到香港的机场,参与指挥调度工作。
2025年对于人形机器人产业而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就如同十年前之于新能源汽车一样,是一个产业腾飞的关键节点。如今,“造人运动”已经从最初的PPT设想,逐步走上现实的舞台,走进繁忙的车间。许多科技圈的大咖纷纷断言,人形机器人未来将会像手机、汽车一样,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机器人就是未来最大的产业”这一观点,正逐渐成为业界的共识。
当前,这场“钢铁躯体”的进化竞赛正被注入东方加速度。今年,“具身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无疑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深圳乃至广东省更是不惜投入重金,建立百亿基金来托举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摩根士丹利发布的重磅报告指出,在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中国参与生产的公司数量位居全球第一。在全球人形机器人供应链中,中国占据了约63%的份额。该报告还预测,到2050年,中国的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高达6万亿元。此外,报告梳理的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上市公司百强名单显示,近七成都来自中国和美国,其中中国独占36家企业。
从全球产业格局来看,美国在机器人的“大脑”,也就是AI芯片和软件等方面处于前沿地位,但在“身体”构造和整机集成上,中国凭借硬件制造和成本控制的显著优势,在执行器、谐波减速器等零部件上领先一步。
具体到中国国内,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工和集群化特征。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地集中了绝大多数相关企业。其中,北京的公司擅长造“脑”,长三角的企业擅于造“身体”,而珠三角则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集成商,专注于整机制造。在广东上榜的11家人形机器人企业中,有六家都主要在集成领域发力,占据全国上榜集成商的半壁江山。
广东在整机制造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得益于其完整的制造体系和丰富的应用场景。中国占据全球具身AI供应链38%的份额,而大湾区占据中国具身AI供应链的55%以上,因此广东在整机制造方面可谓“天赋异禀”。
以汽车企业为例,广汽、小鹏、比亚迪等纷纷涉足机器人制造领域。约60%的汽车零件可直接应用在人形机器人上,反过来,人形机器人又能进入汽车工厂“打工”,完成汽车装配中的非标工作。例如,小鹏的IRON人形机器人已投入使用,其自研的“灵巧手”技术能在工厂实现高精度操作;广汽的GoMate不仅能实现两轮、四轮灵活切换,还能在安防、康养等场景中快速响应;优必选的Walker S也已经走进北汽和比亚迪的工厂。
广东在供应链和场景应用方面的优势,吸引了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云深处等一批明星企业相继到广东落子布局,出现了科创独角兽“东南飞”的现象。难怪何小鹏自信地表示,不只是机器人“七剑客”,广东未来两三年可能会涌现出“七十剑客”。
随着人形机器人进入量产时代,也许在未来一两年,我们的“新同事”就会在广州、深圳的某条产线上完成出厂自检。到那时,我们不妨与它们打声招呼:“Hello world,合作愉快!”
本文围绕广东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展开,阐述了广东出台政策推动产业发展,展现其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巨大潜能和产业优势。对比国内外产业格局,分析国内地域分工,强调广东在整机制造方面的优势及企业成果。最后指出众多企业布局广东,展望了人形机器人量产时代的美好前景。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9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