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篮子”与民生之间的紧密联系。阐述了“菜篮子”工程的发展历程,从过去供应紧缺到如今供应总体有保障,并且还提到它对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农民增收的积极意义,同时也强调了保障“菜篮子”供应需要各方共同努力等多方面内容。
小小的“菜篮子”,看似微不足道,实则蕴含着关系民生的大事。新春佳节,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家中必然会准备丰盛的菜肴。在这个时候,“菜篮子”里的产品数量是否充足、品种是否多样、价格是否稳定、质量是否优良,这些都是老百姓极为关心,社会也非常关注的问题。当我们望着餐桌上摆放的肉、蛋、奶、水果、蔬菜和鱼的时候,心中不禁泛起层层思绪。
现在的年轻人很难想象,在数十年前,人们想要吃蛋得等到过节,想吃肉就得等到过年。许多年长的人对20世纪80年代之前北方冬储大白菜的场景依旧难以忘怀。为了让副食品的供应变得丰富起来,我国自1988年开始实施“菜篮子”工程,各地纷纷积极投入生产,努力搞活流通环节。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除了奶类和水果之外,大多数“菜篮子”产品的人均占有量已经达到或者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供应紧张的问题。2010年,中央又部署推进了新一轮的“菜篮子”工程。近年来,各地“菜篮子”产品的生产能力在总体上得到了增强,流通体系不断地完善,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应急调控机制也逐渐健全起来。
餐桌的丰富多样,让中国当之无愧地被称为“舌尖上的中国”。就拿蔬菜来说吧,有网友表示,在吃菜这件事情上,中国人从未输过。这一说法一点也不夸张。2023年,我国的蔬菜产量达到了8.29亿吨,按照年人均来计算的话,占有量为588公斤,换算到每人每天就是3斤以上,这个数量远远超过了许多发达国家。我国的蔬菜产量大约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而且价格总体较为便宜,种类也极其丰富。设施农业使得农产品的生产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自然条件的限制,一年四季,天南地北的农产品轮流登上人们的餐桌。再加上电商行业的发展和物流运输的进步,“清晨还在田间的菜,中午就成了桌上餐”已经成为了现实。
当然,虽然“菜篮子”产品的供应总体上是有保障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菜篮子”的保供稳价关系到千家万户,让每一位老百姓都能吃得好,这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却是必须要做好的事情。这就需要各个地区、各个部门齐心协力。其中,市长承担着最主要的责任。“菜篮子”工程在诞生之初就明确了“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其核心意义就是市长要履行职责,全面统筹抓好“菜篮子”产品的生产发展、质量安全、市场流通、调控保障等各项工作。
保障“菜篮子”的供应,不仅在节日期间重要,在平时也同样重要。地方党委和政府要有一种“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高度关注生活困难的人群,特别是要防止返贫致贫监测重点人群,要适时地给予他们各种各样的帮助,以减少价格上涨对他们基本生活造成的影响。相关部门要组织好重要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储备工作,抓好生产环节、畅通物流渠道、做好调度安排。尤其是对于米、面、油、肉以及耐贮蔬菜等,要提前充实储备,根据市场形势及时、精准地投放。经营主体也要加强产销对接,拓宽供货渠道。总之,鲜活农产品要有一定的自给率,质量安全要可靠,市场流通要顺畅,应急供给要有保障。
丰富多彩的“菜篮子”,把农民的菜园子推向了市场,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形成了一个个庞大的产业。人们新的消费需求又反过来促使农产品提升质量和建设品牌,其溢出效应推动了农民增收。然而,面对群众日益多样化的食物需求,仍然需要坚持问题导向,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从群众最关心的环节入手,在供给侧多下功夫,同时也要做好流通端的工作,从而取得群众能够切实感受到的成效。
本文总结了“菜篮子”工程对民生的重要性,从其发展历程看,解决了供应紧缺问题并不断发展完善。如今供应总体有保障但仍需各方努力,包括市长负责统筹各项工作、各部门协同保障供应、关注困难人群等。同时“菜篮子”还推动了农业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面对新需求仍要继续优化供给侧和流通端工作。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6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