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西地区的拜年习俗,从传统的拜年方式、习俗内容到随着时代变迁发生的改变,反映出传统年俗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演变,同时也探讨了春节拜年这一习俗背后中国人的情感交流意义以及春节作为传统文化的内涵。
“回家过年”一直是中国人心中的大事。首个“非遗版”春节来临之际,澎湃评论部推出《春节的8个晚上》夜读特别策划,邀请不同地区的作者介绍当地年俗,来记录传统春节的美好。
拜年是春节里极为重要的人际交流活动。很多习惯城市生活、彼此保持礼貌距离感的年轻人,回乡村过年时,会被春节期间浓郁的“人情味”所触动。就像瞬间回到古典时光,那些七大姑八大姨等一年只见一回甚至不知如何称呼的亲戚都会出现。
在浙西衢州,正月初二才开始出门拜年,正月初一只在自家向长辈拜年不出门(因为有一种说法是初一回娘家会“把娘家吃穷”,所以初一不能回娘家)。
老杭州人高诵芬回忆,以前大年初一早上打扮好后,先向父母说“恭喜”,再拜灶司菩萨、大厅的牌位和祖宗堂,然后向父母、长辈叩头拜年。佣人也要向主人和小主人道“恭喜”。现在很多传统已经遗失,在拜年这件事上就能看出来,这和衢州风俗有相同之处。
记得小时候给祖辈拜年是要跪下拜的,拜完能领压岁钱,现在可没这么多规矩了。
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儿带着家人回娘家,到外婆、舅舅家拜年是重中之重,必须优先安排。
初二时,乡村小道上满是骑自行车或步行的人,车把或手上晃荡着草纸包,这是故乡拜年的常见景象。那时乡下没水泥路,下雨后道路泥泞,晴天拜年是很幸运的事。
拜年客到,主人会说“拜年客来了”,然后马上泡茶、端出果子,再到厨房忙碌一阵端出点心。
浙西乡间的果子有猫耳朵、兰花根等自家做的食物,后来才有饼干等丰富食物。常山乡村待客的点心常见的是索面,一碗索面下肚,人就暖和了。
拜年客带来的草纸包,里面装着桂圆等食物,打包成四边形宝塔状还压着红纸。这些食物不能马上给孩子吃,而是要留着再送出去。孩子们虽会偷偷扒开看或者抠出几颗吃,但不能尽兴。
现在故乡拜年不再用草纸包了,多年前就不常见了,人们都拎着超市买的花生油或者礼盒。乡村路也成了水泥路,以前那种骑车带家人的场景也看不到了,都开小车来往。
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拜年在古语叫“归宁”,在浙西常山,新婚小夫妻春节回娘家叫“新客”。女婿是尊贵客人,吃饭时坐在上横头,岳父母家长辈作陪,要把女婿劝酒劝到醉、吐,据说这样家里猪能长得又快又肥。
对于孩子来说拜年很开心,以前我和弟弟去外婆家拜年,就是递草纸包和香烟,吃顿饭再拿个压岁包,压岁包钱不多,都要攒着交学费。
还有记忆是去外婆和舅舅家拜年一定要吃鸡腿,可那是除夕夜炖的,又干又硬还塞牙缝,还每顿都有,拒都不行。
拜年一般不过初十,去晚了会被责怪。以前亲戚多,人情重,元宵前都有走动,现在大家为生计奔波,过了初四五就上班,没那么多讲究了。
作家东西说春节是“曾经的生活样板”,大多数人一年忙到头,春节能休息,也能让亲戚间重新升温感情。现在生活节奏快,很多人不再拜年,亲戚在饭店聚或者旅行也算交流,这也没错。春节被列入非遗名录,它呈现的是中国人的精神和情感交流方式。虽然现在电话、微信拜年也可以,但见面更珍贵。
海报设计 白浪
本文总结了浙西地区拜年习俗的传统形式和现代变化,展现了随着时代发展,传统拜年习俗中的诸多元素在逐渐改变。同时也阐述了拜年这一习俗蕴含的人际交流意义和情感价值,指出春节在现代社会里依然承载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情感表达与交流方式,尽管形式有所变化,但春节的文化内涵和其在人们心中的重要性依然存在。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6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