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网络平台上未成年人跳擦边舞这一乱象,深入分析其对未成年人成长的危害、平台在其中起到的不良作用及背后的原因,最后探讨了守护“网红儿童”权益的方法,呼吁个人、平台和执法部门共同行动。
近期,网友唐伟在网络发声,吐槽自己在网络平台上刷到未成年人跳擦边舞的视频,而且评论区充斥着大量低俗评论。南都大数据研究院展开调查后发现,在多个短视频和社交平台上,存在不少疑似小学生、初中生的“网红”用户,他们发布性感舞蹈、性感变装等视频内容,并且收获了较高的流量。此外,还疑似有未成年人涉足“代跳(舞蹈)”业务圈子,存在软色情擦边的风险。(3月26日《南方都市报》)
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要知道,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自控力,外界不良信息很容易对他们产生影响。当未成年人跳起擦边舞,甚至成为色情内容的主角时,这会对他们的成长造成严重的伤害。从众多实际案例来看,不少未成年人在这个过程中遭遇了骚扰、诈骗,还留下了心理创伤,身心健康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而且,这也不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平台的核心运营逻辑是“流量”,通过算法来计算用户的停留时长和互动数据,然后将内容精准推送给潜在受众。然而,如果这一机制缺乏约束,为了获得更多的用户黏性,就容易逐渐异化为低俗内容的放大器。未成年人跳擦边舞的视频由于具有猎奇性和争议性,容易获得较高的点击量,于是算法便会将这类视频推送给更多用户。长此以往,就形成了“高点击量-高推荐量”的恶性循环。
这种乱象背后存在多方面原因。一方面,对违规内容标准的界定不够清晰,对违规账号的监管也不够严格;另一方面,部分网络平台在流量经济的驱动下,内容审核标准趋于宽松,对软色情、低俗剧本等违规内容审核不到位。虽然大多数平台都声称禁止儿童软色情内容,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少平台对儿童的特殊身份缺乏敏感度,将未成年人穿着暴露、动作挑逗视为“普通用户行为”,导致问题视频一再出现。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平台为了规避监管,采取“事后删除”而非“事前拦截”的策略,这样的审核机制不利于从根本上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网红儿童”的权益究竟由谁来守护?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保护未成年人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只有各方主体都认真履行保护职责,才能真正织密未成年人保护网。未成年人的世界不应被流量与欲望裹挟,为此,各方都需要付诸行动。
从个人层面来说,我们应当自觉抵制观看这类视频,一旦发现,要及时向平台或有关部门投诉、举报。同时,我们也不要让身边的未成年人参与类似活动,家长要尽到提醒和干预的义务,提高孩子对此类视频的警惕性。
平台要切实履行好主体责任,运用技术手段加强对相关视频内容的审核,认真、及时处理各方的投诉举报。对于违规账号,该关停的要坚决关停;对于违规视频,该下架的要及时下架。有必要进一步优化算法逻辑,建立针对未成年人的专项审核机制,对涉及儿童的内容采取更高的审核标准。在此基础上,要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的工作,全力开展“净网”专项整治行动,提高识别与防控此类视频的效力和效果。
执法部门要加大对此类乱象的整治力度,持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强化网络平台的审核责任。要持续加大未成年人保护的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全社会的资源,共同构建起全方位的治理网络。更重要的是,要利用好现有的未成年人保护机制与措施,加强对未成年人的身心保护与心理健康干预,构建起从事前、事中到事后的全链条保护体系,让所有未成年人都能避免被伤害的风险。
本文围绕网络平台上未成年人跳擦边舞的乱象展开,阐述了其危害、平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强调守护“网红儿童”权益需要个人、平台和执法部门共同努力,通过各自的行动构建起全方位的未成年人保护体系,避免未成年人受到伤害。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4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