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巳新春来临之际,春节这个中国人庆祝千百年的节日有了新的意义,在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从传统走向世界。文中从“和”的向往以及“新”的时尚这两个方面阐述了乙巳春节的特点,如春运期间人员流动量大体现团圆之“和”,而春节期间各种新的民俗活动形式以及春节成为世界瞩目的节日等体现了“新”。
在众多节日之中,“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
当乙巳新春缓缓来临的时候,像赶春运、互相拜年、阖家团圆这些场景,那熟悉的年味就如同潮水一般向人们涌来。
春节,这个被中国人庆祝了千百年的节日,在一个多月前,有了全新的身份标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地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就这样,春节从单纯的“传统节日”摇身一变成为了“文化遗产”,它所代表的“中国年”也走向了“世界年”,乙巳春节的年味,仿佛更加贴合人们心中的期盼了。
对“和”的向往,愈发如意——
过年的时候,人们总是想要回家,为的就是那团圆的时刻。春节期间丰富多彩的活动,都蕴含着中国人内心深处对“和”的向往之情。
按照交通运输等部门的预计,在2025年的春运期间,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将会达到90亿人次,这个总量将会创下历史的最高纪录。
从“流动的中国”我们既能看到活力,也能感受到国家的实力。如今,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的里程已经达到了600万公里,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正在加速布局,这样一来,“家”的时空距离变得越来越近,人们能够更快速、更轻松地实现团圆。
这是1月17日在四川省自贡市中华彩灯大世界拍摄的“青城双姝”彩灯。新华社记者 唐文豪 摄
在古老的赏花灯、逛庙会、闹社火这些习俗里,中国人对美的追求从来都没有改变过;而在先进的声光电技术的助力之下,春节之美拥有了更多的表现形式。
在今年,文化和旅游部重点推进了10项“非遗贺新春”系列活动,其中有不少活动是和新技术、新创意相关的。比如“文脉颂中华”春节非遗宣传推广活动通过线上进行集中的宣传展示;“我的家乡年”视频直播活动让各地的群众能够在网上分享和感受家乡的年味;“非遗贺新春 AI中国年”春节非遗文化传播活动借助科技来为非遗的传承和传播赋能。
这些更具创意、范围更广的春节民俗活动和非遗实践,让年味变得更加浓郁,也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新”的时尚,更具活力——
“新”,就像是年的一个特殊定语。
“准备看什么新片啊?”“春晚上的新歌听了吗?”“走亲戚穿哪件新衣呢?”新年里,人们的选择变得越来越多了。
看电影已经成为了新年俗。根据国家电影局的统计,大年初一的票房达到了18.05亿元,观影人次为3515.12万,这创造了新的单日票房和观影人次的纪录。
旅游也成为了过年的新时尚。
同程旅行平台的数据显示,除夕当天全国各地主要景点的客流量相较于假期前一天上升了四成多,其中主题乐园、人文古迹等适合家庭出游的景点客流量的增幅是最大的。除夕夜吃完团圆饭之后,全家一起去逛景点已经成为了不少市民的守岁新选择。
1月25日,在贝宁科托努的贝宁中国文化中心,演员在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舞狮。新华社发(塞拉芬摄)
当“China Travel”成为2024年全球的热门词汇之后,升级为“世界年”的春节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
携程的数据显示,春节假期入境游市场进一步增长。近1个月,海外游客对于“灯会”“京剧”“川剧变脸”等非遗类项目门票订单同比增长超6倍,预计非遗体验项目还将会迎来更高的增长。
春节一直都是和美、新潮的,也正因为如此,它才会不断焕发出新的光彩。
怀着最美好的期待,朝着新的春天前行,愿我们的生活“巳巳”如意,我们的文化能够生生不息。
乙巳春节在被列入非遗名录后意义更加深远,从“和”与“新”两个角度体现出其独特之处。在“和”方面,如春运人员流动体现团圆,民俗活动在新技术加持下更丰富;在“新”方面,像观影、旅游成为新年俗,春节在世界范围内也备受瞩目,展现出传统春节在现代社会中的新活力与影响力。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6214.html